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文創觀察》串孤星 造銀河 讓台灣亮起來

【經濟日報╱林婉翎】
城市,因為擁有豐富的文化與創意,更添風采。如何利用文創資源賦與城市迷人風貌,感動台灣的每個人,並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是一門學問。
日前,在台北市政府主辦的「文化創意服務化研討會」中, 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探討「文化創意」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台灣目前遇到的問題,是缺少一個溝通平台與網絡,向大家自我介紹。」華陶窯執行長陳育平,將自己定位為位旅行家,在過去220多個日子中,她走遍20多國,用心感受每個國家的文化。
表演藝術透過電影音樂等活動,城市與世界對話。
「每個城市表達文化創意的溝通方式都不同,」陳育平說,例如北歐,外國人從踏入機場的那一刻開始,便可感受到屬於北歐的文化氣息。再如,南韓介紹國家特色的網頁,有不同的語言選項,讓外國旅客還沒出發,就能透過網路瞭解這個國家。
她認為,或許身為台灣首善之都,台北可以扮演 「領導者」的角色,引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從台北這個入口出發,一步一步連結到各鄉鎮的文創產業。
透過文化創意產業的點綴,城市特色更佳鮮明。城市中,各式各樣的篇章等待有心人去發掘,將這些片段的故事,加入創意元素,用各種方法向世界展示城市之美,去感動不同文化的民族。
「表演藝術」是傳達城市特色的一種方式。曾旅居紐約三年的宇智顧問公司董事長徐小波,以百老匯壽命最長的音樂劇「幻想曲(Fantastic)」為例。從1960年代首演,至今超過40年,主題曲「Try to remember」的旋律一播出,仍舊是令人陶醉。
「電影」是展現城市故事的另一種手法。「像是《紐約黑幫》一劇,談的是紐約市一個區發生的故事,台灣也有很多的故事,有無窮盡的題材等待開發。」徐小波說。
但對日漸式微的台灣電影產業而言,將城市特色搬上大銀幕,似乎困難重重。
佳映娛樂公司總經理劉嘉明,不久前成功將台灣製作的紀錄片《夢想無限》,行銷到南韓。這部片子描述幾名台大機械系的學生,過去幾年的寒暑假、假日,都窩在工廠內埋頭苦幹,只為打造夢想的太陽能車Formosun III。
觀摩了國外的電影產業,再回頭反思台灣,劉嘉明發現,「台灣缺少的是一個能和創作者對話,又可以賣電影的製作人。」
他表示:「只有文化創意和商業相互扣連,才有機會立足國際市場。」。儘管台灣的許多創作家都才華洋溢,對「商業」這一塊卻是門外漢,造成電影產業無法順利向外推廣。
「創意者應該抱持對投資人負責的態度,運用的每一分資源都要能清楚計算,知道資金該如何運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華晶創投執行合夥人曾煥哲認為,文化創意要產業化,創意者要有商業思維,才能創造規模經濟。
曾發掘許多產業明日之星的曾煥哲,形容台灣的文創產業,「有很多的明星,卻都是散佈各地的孤星,無法成為大規模的銀河系或太陽系。」
因此,台灣的文化創意要產業化,形成規模經濟,就要串起各地的孤星,連成一片銀河,並且讓這片銀河永續發亮。
他建議,台灣文創業可以發展出一套標準模式,好的創意可以與他人共享,藉由不斷的複製、改進,使獨立發亮的星星越來越多,再漸漸串成一道閃亮的銀河。美國的好萊塢,能站穩電影業霸主地位,便是靠這樣的模式在運作。
深耕本土從原鄉看世界,才能產生迷人的作品。
近幾年,一些地方政府開始討論,如何透過興建歌劇院、博物館等高規格的展示場域,形塑城市的文創氛圍。
長久耕耘唱片業的中子創新公司執行長張培仁認為,這樣的作法能否真正展現台灣的文創力量,關鍵在於「展示的是引進的國外作品?還是國內文創業者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否可以踏出國門,讓其他國家的人分享我們的文化驕傲?」
張培仁認為,台灣城市發展文創產業,要從本土出發,而不是以國外標準審視台灣創作家應走的方向,「從台灣出發,才能產生迷人的東西,」達文西、畢卡索的作品身價不菲,關鍵在於「國人的認同,所賦予的價值」。
然而,這正是台灣文創界的窘境,不知該如何深耕本土,讓每位台灣人都能對台灣製文創產品,感到自豪與驕傲,也不知何踏出去,向世界釋放台灣文化創意的亮彩。
陳育平為這一切下了個註腳:「世界上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都是從歷史中挖掘寶礦,結合現代的商業知識,再和全世界超連結。」
【2007/11/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