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會計經緯》會計是科學?

【經濟日報/陳伯松】
20世紀來到之前,美國的會計教育落在商用算術、文書寫作、商業書信這個狹窄、而且文不對題的範圍內。直到賓州大學成立(1881)了華頓商學院之後兩年(1883),華頓才開了一門叫做「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的課,這堂課是美國大學裡的第一堂會計課程。然而,一直到了1900年達茨茅斯大學設立行政與財政研究所,研究所裡的課程仍然沒有會計學課程。1908年哈佛大學企管研究所成立,才首次指定會計學為三門必修學分之一(另兩門為法律契約與市場學)。至於第一個會計學博士學位是由伊利諾大學授與,那是1939年的事。
美國會計學術發源於以紐約為中心的東海岸各大學,後來則轉移到以芝加哥為重心的北部地區,Arthur E Anderson(創立了以他為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已因Enron案而關閉),在1910年代曾任教於西北大學,而曾於1987年被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選為20世紀最傑出的教育家William Paton則長期任教於密西根大學,Paton也是美國會計學會(AAA)創立者之一,那是1916年的事。此外,早期的會計學以財務會計為主,後來衍生出審計學(1905, Robert Montgomery)、成本、管理會計學(二次戰後,哈佛企管研究所HBS)。
AAA的Paton等人於1940年公布了「財務會計準則的概念」(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揭櫫財務會計的基本目的,就是讓財務報表能對其使用者提供可靠的訊息,以用來評量企業的盈餘能力。這個基本理念後來衍生為財務報告品質的攸關性、可靠性原則,並被具體描述成「財務報告應該讓其使用者能夠確實可靠地瞭解: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動,它所發生的時間、規模,以及其確實性等問題。」
會計是門科學嗎?這個問題於1960、70年代曾在美國學術界激起論辯,兩位教授Ray Ball和Philip Brown發表了「會計盈餘對(股價)評價的實證」,結果引來了財務學教授Eugene Fama提出了「效率市場假說」(EMH,1970),答案是肯定的-股價隨時反應了各種新產生的訊息(information),而且極其迅速。
但,這裡存在一個弔詭-深受會計原則、方法及估計等影響的會計盈餘,本身是項足以反應股價的有用訊息嗎?舉個例:晶圓代工的A、B兩公司,若採用不同的折舊政策,公布其會計盈餘時,兩公司的股價會被引導(或誤導)嗎?再具體一點,若A公司今年改變折舊政策,以致發布的會計盈餘大增,股價會跟著變動嗎?
股票投資的哲學應該是:在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若有新變動,則依EMH假說重新反應),估算企業未來的現金淨流量,然後予以折現,再除以總股數得出合理股價,低於它買,高於它賣。在這樣的論述下,會計盈餘是因會計期間-企業由生到死,其壽命期間對任何人均太長,來不及等到它結算總結果,而必須切割成會計期間,上述的會計原則、方法、估計等影響了各期數字的相對分配,卻不致改變最後的總結果,財務報告的會計盈餘恐怕不是EMH所指的訊息。(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本專欄周四刊登)
【2006/12/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