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李鍾熙專欄》找尋台灣矽谷的源頭

【經濟日報/李鍾熙】
很多人都說台灣高科技矽谷在新竹,可是這些科技產業的源頭又從何而來呢?日前在新竹舉行「天然瓦斯研究所」70周年紀念活動,它的故事或許提供了一些蛛絲馬跡。
1936年,日本人為了有效利用新竹地下蘊藏的天然氣,而在新竹赤土崎成立了「天然瓦斯研究所」,它的地點就在今天清華大學西側的工研院光復院區。在當時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中,它是台灣第一個工業研究機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天然瓦斯研究所先由中油公司代管,隨即轉為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簡稱「聯工所」。1973年,工研院就是以聯工所為主,加上「礦業研究所」及「金屬工業研究所」共三個單位而成立。聯工所後來改名為「化學工業研究所」。
工研院成立之初,就在聯工所成立電子小組,展開半導體積體電路計劃的籌畫工作。不久小組改制為電子中心,旋即遷入工研院當時的竹東新院區,而成立「電子所」。
電子所經過多年的研發、培訓及國際合作,1979年衍生成立了聯電,接著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一系列公司,共同奠定了台灣IC半導體產業之基礎。隨後電子所並於1987年在經濟部科技專案支持下,展開台灣第一個TFT-LCD平面顯示器產業化研發計畫。
1990年,電子所將電腦通訊研發團隊獨立出來,成立了「電通所」,大力推動個人電腦(PC)及資通訊科技產業之發展,因而促成了筆記型電腦(Notebook PC)聯盟,以及敦陽、旺玖等公司。
聯工所除了成立電子小組外,也在1979年成立了「複合材料小組」,後改制為「材料所」,著力於複合材料產業之研發,帶動了網球拍、自行車、遊艇、連結器等產業,也成立了長榮超合金、鈺邦等公司。
其後材料所於1982年成立光電材料研究組,也就是後來「光電所」的前身,光電所開發了台灣第一台光碟機,加速了CD、DVD及LED等產業之發展,也造就了國際聯合、鴻景、晶元等多家公司。
聯工所改為化工所後,除了研發電子化學品等化工技術外,更將觸角延伸到醫藥合成及生物科技,由該所「醫藥組」擴大,到成立「生醫中心」,也陸續衍生了華聯、達凱等生技公司。
由這些故事,如果說「聯工所是工研院及這些台灣矽谷產業之源頭」並不為過;而聯工所的前身就是當年日本人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這段故事並不常被人提起。
70年了,從天然瓦斯研究所到工研院,再到今天的台灣科技產業,每個時代都歷經許多艱辛,也看得到當年政府的企圖、研究人員的努力,以及產業界打拚的足跡,而台灣的科技產業,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地發展起來,絕不是短短幾年一蹴可及的。
70年呈現一個跨越時空的對比,有人說現在工作壓力大、日子苦,看看過去才曉得以前有更苦的日子;有人說現在成果佳、收獲大,看看過去才知道以前有更多的輝煌。從前的點點滴滴,能使我們更了解自己,更清楚工作的意義及其永恆價值的所在。
找尋矽谷的源頭,不只是想了解過去,更希望從這源遠流長的故事中,共同分享這高科技產業大家族的情感,不論你從那裡來、往何處去,它都將成為邁向未來的動力。
(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2006/12/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