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6日 星期一

思考創新 企業將突圍致勝

■ 記者林貞美/台北報導
在國際化、大者恆大的競爭趨勢下,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如何突破重圍經營致勝?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健全表示,中小企業應思考如何創新,以開創全新的生存空間,進而尋求更大的獲利空間。
台灣中小企業旺盛的活動力與創業家精神聞名於世,但是近年來,全球化的競爭加劇,許多中小企業愈來愈難突破營收10億元的瓶頸。
全球資訊服務業巨擘美商IBM公司與本報日前合辦「Express A+企業研討會」,邀請王健全、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處長黃文榮、東亞科技董事長劉政林及IBM業務諮詢服務部策略轉型首席顧問卓宗翰,針對中小企業如何提昇整體競爭力,及因應不同挑戰,提出建言。
王健全表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台灣中小企業的研發及創新面臨全方位的挑戰,這包括獲取新技術的成本愈來愈高、人才不足、產品生命周期過短等問題,不少中小企業更希望政府能在租稅獎勵及研發經費上能有所協助。
他指出,91年以來,台灣電子相關產業與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均呈下滑趨勢,因為研發及創新的不足,使得台灣產業附加值及每人所得,不但不如先進國家,也不如韓國。
王健全也認為,中小企業除應分別由製程、產品、組織、經營模式、通路等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創新外;廠商也應儘量結合外部資源,如透過策略聯盟、共同研發、育成中心等資源,來掌握時效,由跨領域整合,發展花瓣型產業,尋求差異化。
黃文榮表示,中小企業面臨成長的瓶頸,除繼續深耕歐美成熟市場外,也不要忽略新興市場的潛力。
他指出,新興市場市場大,潛力足,各項管制逐漸鬆綁,例如大陸、印度、巴西、俄羅斯、中亞的哈薩克、南美的哥倫比亞、東歐的捷克、波蘭等,都是相當值得注意的新興市場。
黃文榮特別舉印度為例,說明印度軟體產業發達,可與台灣電子資訊產業「軟硬互補」,借重台灣創新、低價的硬體商品,結合印度軟體開發能力,將有機會強化競爭力。
台灣擁有全球商業夥伴與創投資金,可與印度共同開發全球市場,雙方成為國際化利益共同體。他表示,去年台灣對印度出口金額為10.7億美元,雖然金額不高,但卻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近四成,尤其可見未來潛力,貿協目前已規畫國際採購中心計畫、國際市場開發中心拓銷專案以及台灣機械通路推廣計畫等,主要都是希望協助廠商拓展印度新興市場。
【2005/05/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