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2日 星期日

人才是租來的

■ 黃秉德
這幾年國內企業對於人才培育的關切明顯提高,從幾個大財團對於儲備幹部的投入,便可以看出企業培育人才的決心。不過,企業真的可以擁有這些大力培養出來的人才嗎?
◆人才不屬於公司 只屬於自己
企業對人才穩定度信心不足,因而對人才培育興趣缺缺。景氣不佳,企業往往先砍教育訓練經費。外部環境變動急促,加上企業規模不夠大,長期規劃不易,對市場的主導力不足,要做人才長期投資,成本與風險都高。但若企業面臨成長與轉型,人才未能提前到位,企業命脈就很難延續。
人才不會成為公司的資產。法律上不准,勞動市場的經濟法則也不容,就連企業家的子女都未必從命,願意長期看守家業。
◆專業可期 忠誠不及
人才可是不等公司想清楚前,就先把自己當作資產來經營。人才會為自己找有希望的公司,來提升自己的價值。人才會注意自己的市值,藉著工作歷練與學習自我投資。當公司前景不看好,外面也沒有更好的機會時,人才會有所保留地蟄伏原地,等待機會。不過,若公司的未來充滿希望,人才就會把自己當成賭注押上,藉著追求公司的未來,創造自己的未來。
家族成員為家業奮鬥理所當然,忠誠可信的員工被家族接納之後,基於恩情與相互依存關係,而有長期承諾,因此,企業可以持續運用與長期培養這些人才。這是傳統經營人才的方式。
當企業開始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必須對投資者的期望做迅速反應時,企業用人政策須更專注於即期績效,對專業的依賴也隨之提高。
商業環境變動頻繁,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勢必要做出更快的回應。當企業調整速度過快、幅度過大時,常面臨人才質量的不足。若能及時取得相當人才,已難能可貴,遑論苛求人才的忠誠度與長期承諾。因此,決策者感受到人才的不可掌握性,將人才的培育與經營放在次要地位,優先責成績效,用才先於育才。
◆人才 只能暫用
這樣因果循環的結果,企業只能短暫運用人才,不會對人才做有系統的投資。但是工作的歷練與自發的學習,還是會帶動人才能力與知識的成長。不過,在外部市值領先的誘因下,企業來不及投資,也來不及運用人才成長後的能力,人才挾歷練而累積的實力,另謀高就。所以,令企業心碎的是:企業往往只能用到人才被錄用時的能力,用不到錄用後成長的能力。
不過,企業可以租用人才、向人才借人力資本,來創造企業價值。只有企業放棄了「擁有」人才的不切實際期望,才有機會認識到企業與人才的實質關係是「租賃關係」。 在自由市場經濟與民主社會中,人才本是自主、可以任意流動的。企業取才的機會是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機會,誘使人才將自己的未來投資於企業。企業與人才之間的「勞動契約」,是建立在兩造都能為對方創造價值,否則只要一方覺得不合算,在不觸法的情況下,都可隨時離去。
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人才問題,人才的「態度」與「能力」是構成人力資本的要素,再加上「資本化」的過程,累積產生企業的價值。所謂的「人力資本化」,指的是態度與能力都是可以透過評價與培育,有系統投資。只是,人力資本歸屬於人才,企業是透過聘用方式,形同以「租賃」方式借到人力資本;若人才離職,企業就失去人力資本。
若是沒有「租賃」的體認,企業很難下決心在留才與育才方面下工夫。留才的關鍵,在於提供人才具競爭力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人才比企業更關心自我成長,企業自然要針對人才的發展做設計,才能獲得人才的青睞。不過,企業與人才各有市場定位,相互評價。所以,企業的挑戰與人才的挑戰一樣,必須隨時掌握自己的需求、競爭力與市場定位,才能持續經營夥伴關係。
(作者是政大企管系副教授、
政大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4/12/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