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協力蓋房子,到協力創業,別人眼中大相逕庭的兩條路,胡湘玲和韋仁正卻視為同一件事,都是為了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為生活的土地贏得永續未來。 認識胡湘玲的人,對她印象最深刻的或許就是「協力造屋」。 2003年初,遠在德國的胡湘玲發出email,號召台灣朋友捐出可行的時間,一起到南投縣潭南村蓋房子;200多個陌生的面孔就這樣現身在潭南,親手為921災民蓋起節能房子。 蓋房子不只有趣,還有深一層意涵。「與生活最接近的就是房子」,胡湘玲說,房子的溫度、溼度、通風等問題,全都和「能源」有關。 在蓋房子的過程中,究竟要用什麼樣的結構,蓋一棟什麼樣的房子?冬暖夏涼的低耗能「太陽房子」,要開什麼樣的窗戶、用什麼建材或塗料?都關係到不同的能源考慮。 可是不管什麼樣的能源考慮,都和公民教育有關。「未來的能源長什麼樣子?」胡湘玲相信,太陽光電結合建築是一個活教材,因為可以讓人了解:原來發電不一定靠燃煤、核能,漂亮的太陽光電結合設計建築,可以生產電力,創造健康。 時光倒回1990年代,胡湘玲念研究所時,因為專攻能源政策與核能爭議,目睹了投入反核能社會運動中不少的年少熱情。遠飛德國攻讀科技社會學時,她驚訝的發現,原來德國透過屋殼節能,就能輕鬆省下30%能源。 她透過德國經驗了解「順勢而為」的道理:原來,這條路走不通,就換另一條路,凡事總會有替代方案。 台灣的核能爭議陷入二分法、久久未達共識,何不轉一個彎,從節能和再生能源著手,透過產業平台,積極尋找不一樣的未來方案。於是,胡湘玲與韋仁正拿出「協力造屋」的精神,結合德國技術與台灣製造專業,創辦茂暘能源科技,生產高品質的太陽光電模組。 在沒有深口袋與大集團支撐下,創業與與協力造屋一樣,需要一群朋友共同奮鬥。 身為執行長,胡湘玲自稱是「最不能幹的人」,她讓年輕的專業經理人,在和樂又尊重的氣氛中,合力決定重大決策。 領導人以身作則,公司少了本位主義,多了一份同舟共濟的情懷。 既然是協力,勢須減少組織層級,隨時創造溝通的機會,讓大家可以「快樂上班」。在協力創業的前提下,員工的福利就是公司的福利。其中包括發薪日較一般公司早;投資數百萬元建置消音設備,讓第一線員工不受噪音傷害;實驗室裡增設一般在研究單位才有的防爆箱,以提升實驗安全。 走進茂暘辦公室,大家桌靠桌「圍」坐一起,看不見分隔孤立的小空間,提高跨部門的溝通,正如胡湘玲說的:「協力造屋的精神不只用在蓋房子上。當許多人組織在一起時,透過設身處地的溝通,就可以把事情做成。」 協力造屋是生活實踐,投身產業就必須面對市場挑戰,經營投資人的每一分錢,都是一份責任,「公司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賺錢」,胡湘玲說,穩健的經營、正常的出貨、不斷線的生產,不只是大家的成就,也是對自己最好的回饋。 身兼德國汗得學社(HAND e.V.)負責人、長期投入能源研究的她,成天寄掛心上的,仍然是台灣的未來能源。問胡湘玲十年後的期待,她將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希望台灣的房子都能做好隔熱與節能。」 從非政府組織跨入產業界,她愈來愈堅信:「資本主義就是最好的社會運動。」順勢而為,在大家都能夠獲利的再生能源產業中,將台灣推往未來的能源世紀。 【2008/08/27 經濟日報】 |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經營理念》從協力造屋到同心創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