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林婉翎】
經濟不景氣,又逢物價狂漲,薪資卻不漲,迎向2008年,消費者最渴望獲得財富。
東方線上的「2008年台灣消費者生活形態趨勢調查」,發現高達六成的民眾渴望「賺大錢」,希望累積更多的財富,讓生活更有保障,卻只有16.9%是屬於有財可理的「積極投資族」。
其餘八成多的民眾,不是敢衝、敢冒險追求財富,理財觀卻不正確,跟隨著股市名嘴進出的「理財夢想家」;就是保守、害怕風險,賺的錢只夠基本生活支出、較無閒錢可投資的「消極守財族」。
消費者荷包大縮水,對各項支出變得更錙銖必較,企業想搶攻他們的荷包,得先學會「營造品牌的好人性格!」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劉維公說。
例如,全國電子「足感心A」,信義房屋「信任帶來新幸福」電視廣告,廣告不再訴求價格戰,而是和消費者站在同一角度,成為他們的情緒共同體,和消費者「搏感情」,打動他們的心。
「比起價格,現在消費者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劉維公指出,景氣低迷,消費者的心裡充滿動盪,企業要「成為消費者的生活導師」,讓他們對品牌產生認同感及信任感,才是致勝之道。
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也補充,消費者的工時拉長,花錢消費是為了抒發鬱悶的心情,企業不妨多用點心,提供他們額外貼心的服務,給他們一個多花點錢消費的理由,「為消費者的鬱悶心情開一扇窗,讓他們舒服一點!」
另外,去年,炒得沸沸揚揚的樂活議題,環保界及媒體大力呼籲民眾,以「地球公民」自居,為環保善盡一份心力,但調查顯示,民眾的環保意識雖有提升,卻只有四成民眾,願意為了減少空氣汙染,選擇騎腳踏車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見民眾環保意識和實際行為「不同調」。
【2008/01/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