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土木工程師的試煉

【經濟日報╱陳吉隆】
半世紀來,國內產業變遷,由農、工、商、電子而服務業。每個階段皆有榮景與低潮,也必有某種產業獨領風騷。曾經金融業取代科技業而大肆徵才,光電及半導體轟動一時的搶人戰沒多久也偃旗息鼓,彷彿「風水輪流轉」。身處產業變遷洪流中的工程人要如何處變因應,端看個人的努力與造化。籃壇名將喬丹說得好:「要贏,須時時刻刻把眼睛擺在正確的位置。」
60年代政府擴大內需,推動重大建設,需才孔急,學生競讀土木工程及相關科系,畢業後概能投入工程行列,也成功地扮演了大地雕刻師,獲得社會大眾掌聲和尊重。但隨著一高、二高、東西向快速公路、大眾捷運、高速鐵路等重大建設陸續完工,業務跟著逐年縮減,將有很多技術人員及重型機械閒置,土木營建業成為夕陽產業,號稱帶動經濟的「火車頭」角色,現已呈現有氣無力。各大學院校土木系所成為考試分發的冷門,部分私校甚至招生困難,指考只要18分就可以上,有些後段學校甚至要求老師少「當」學生,上課秩序散漫,學生只期望能畢業就好。
每年有數以千計畢業生和近年來被解雇者,殊難找到適當工作,以致有些屈就他業或失業。但從事人類文明工程(Civil Engineering)土木行業是否就如此悲觀?在提升人類福祉與維護人類永續發展上,土木工程師尚有廣大空間。不過,在人浮於事的當下想從中脫穎而出,必須先問自己是否已準備好做為工程師的必要條件?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要成為適任的土木工程師,並非一蹴可幾。首先要確認個人性向是否對此行業真正有興趣?是否無怨無悔而願意全力以赴?一旦性向確定,就要儘快進入學校,專心把各項專業學科念通,奠定良好基礎,並及早取得多項專業證照。然而進入職場後,也只能稱為「I型」工程師,其通常被認為是善於邏輯思考、有條有理、在意數據、率直。但一板一眼、木訥、不重形式、不擅溝通、理性重於感性、對社會科學不感興趣、對市場敏感度差等特質無法符合多元需求的社會。因此需要再橫向擴大學習有關材料科學、建築美學、工程管理、企業管理、工程財務、工程法律、電腦資訊及多種外國語言等領域,從中再煉就第二專長。
也就是說,適格的土木工程師不能只具備狹隘的專業能力,須具多能工(Multi-skilled worker)與通才學識,才算是哈佛大學教授巴登(Dorothy Barton)所稱的「T型」人才,亦即博才。換言之,「T型」人才具國際觀,能見樹又見林、衡量得失、靈活應對、掌握發展契機。此外,平日還要與時俱進,隨時擴充知識。如此才是工程業界中搶著要的T型土木工程師。也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挑戰未來或跨入世界市場。
「T型」土木工程師,處身於充滿誘惑的複雜社會中,定力不夠者,則難以抵擋外界物慾誘惑,賠上個人前途與家庭幸福,就如同T字的形狀,很容易因為頭重腳輕而發生傾斜、坍塌,遺憾終生。故必須在T字下面再加一橫,成為「工字型」的土木工程師。這一橫,即指內心底層要養成優良的「生命品質」,內化為使命感與道德勇氣,進而關懷社會,犧牲奉獻。
所謂優良的「生命品質」,是另一層次的人文素養。正如西班牙著名作家亞歷士‧羅維拉(Alex Rovira)所稱「人生受用的七大動力:勇氣、負責任、有目標、謙虛、信任、合作與愛」,並深信「命運絕對不是天註定,幸運卻一定可以創造」。因此,具有專業能力、跨業通識與人文素養等三大要素,才能與國際接軌,吸納世界科技精華,開闊自己的視野,出類拔萃。
曾經有一位老師說過:「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永遠的適合。」職場亦然。無論大環境如何變遷,競爭的大舞台,肯定是永遠適合於「工字型」工程師去揮灑自己,造福社會。因此在主、客觀環境下,土木工程師確有其存在價值。(作者是中興工程顧問社高級工程師)
【2007/12/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