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文/林聰毅】
美國在2003年底傳出狂牛病疫情,對以牛丼(牛肉飯)為主力產品的吉野家猶如青天霹靂,有長達兩年半時間沒賣牛肉飯,營運還一度亮起紅燈,但在社長安部修仁掌舵下,吉野家不僅安然度過逆境,現還準備積極擴張,再度大展宏圖。
狂牛病疫情使日本政府暫停進口美國牛肉,吉野家經營的1,000多家連鎖餐廳因此無法取得牛丼的主要原料。57歲的安部修仁回憶說,「這是空前的危機」,吉野家一碗牛丼通常只賣380日圓,不可能改用價格遠高出許多的日本國產牛肉。
吉野家競爭對手改從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進口牛肉,但安部修仁堅持只用美國牛肉,他說美國的牛隻是在圍欄中以穀物餵養的,脂肪較多。吉野家強調,牛肉脂肪是牛丼味美的根本,因此安部用了一招險棋,在庫存的美國牛肉用盡後,停售牛丼。
安部認為這項決策符合老闆松田瑞穗的一貫想法,也就是全神貫注做好一件產品。為解決沒有牛肉的問題,安部推出豬肉、雞肉和咖哩等新菜色,但因缺乏主力產品,營運出現虧損。有些加盟店要求使用美國以外的牛肉重新提供牛丼,但遭安部拒絕,當時他只對員工提出了一個簡單目標:讓公司重回正軌。
2005年,儘管仍未供應牛肉丼,但吉野家已出現獲利。去年夏天日本放寬美國牛肉的進口禁令,牛丼又重現吉野家餐廳。
安部說,如果當初改用美國以外的牛肉,短期內確能維持營運,但長期風險極高。在未供應牛丼期間,吉野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維持5%的毛利率以及每家餐廳600名顧客的日流量。但他也坦承,美國狂牛病的事件,凸顯出過去吉野家菜單上只有一種主力產品的風險。
安部說,營運之道無他,只需全神貫注做好一件事,不要事事淺嚐即止。選定之後就全力以赴做好它,並在所選擇的領域登上第一。這就是吉野家的經營哲學,深入探究就可能超越巔峰,一旦跨過極限,就會有他人無法模仿的獨創性。
松田瑞穗的父親松田榮吉在1899年創立吉野家,1958年由松田瑞穗接掌,之後開始透過加盟經營的模式大舉擴張。目前除了在日本擁有1,022家店面外,吉野家還在七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275家海外餐廳。
吉野家在1970年代迅速壯大,但快速擴張卻犧牲品質,吉野家在1980年聲請破產保護。安部在1972年進入吉野家打工,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搖滾歌手。但松田瑞穗發現安部的領導潛能,指派他擔任主管職位。升任主管的安部對吉野家東山再起貢獻良多,並協助該公司在1990年上市。安部在1992年升任社長。
安部強調,優秀的經理人需了解顧客、員工和大眾。無論多麼有才華,如果不能客觀看待自己,就會變成自大、自以為是,終究要失敗。
(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07/11/1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