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知識管理-讀書會

離開校園,不少人還是熱中於參加讀書會,不過這回不是為了解決課業上的難題,而是透過多元主題的討論,帶動個人的成長。

四年多前,看完《人生下半場》一書,台灣微軟行動通訊事業部協理郭念慈決定呼朋引伴,共組讀書會,在人生中場,一同思考如何乘風破浪,揚帆共渡。

每周五晚上,是讀書會的聚會日,活動開始,主持人花15分鐘,進行當周主題導讀,便把發言棒丟給夥伴,每個人亦師亦生地分享人生經驗。

有些讀書會聚焦於書籍閱讀,互動過程沉悶,被點名的人得硬著頭皮發言。但在這兒,不只是讀「書」而已,討論主題包羅萬象,書本變成引導媒介,大家從自己的專業、生活出發,提出、分享想法。

「團體組成一定要有互動,所有人都要in and out。」郭念慈說,若把讀書會層次拉高,視為人脈互動、學習的平台,夥伴便能朝共同目標努力,樂意從別人的生活歷練中學習,無形中也拓展知識。

也有很多企業辦起讀書會,以推動學習型組織,建立分享的文化。

台灣杜邦的Learning Camp,已舉辦兩年,每個月一次中午時段的專題分享,50人的會議室,堂堂爆滿。特用化學事業部亞太區經理陳俊谷說,社會大學不斷為人生出新課題,學習不能止步校園,才能不斷厚實個人的知識庫。

Learning Camp運作跳脫書本,進行議題式學習,每年年初籌劃當年研討主題,橫跨生活、專業領域,如艱澀的財務管理、實用的穿著禮儀。

甚至有人反映不知如何和e世代子女互動,「新媒體研習」便出現在下一回的課表中。集思廣義,真正從與會者的需求出發,設計研習主題,才能提升學習興趣。陳俊谷日前便參加由同事授課的液晶螢幕課程,讓他又習得一門新技術知識。

透過讀書會,不但可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更珍貴的是,多了一個時間與空間,強化與其他工作夥伴的互動。


小創意 維繫向心力

大組織推動讀書會,資源較豐富,但規模大可能無法讓每位參與者都融入互動。少了分享與回饋,時日一久,讀書會便會流於形式化,很快就解散了。

如何讓讀書會永續經營,台灣杜邦特用化學事業部亞太區經理陳俊谷指出,「參與」和「創意」是箇中竅門。

台灣杜邦的Learning Camp,每次活動結束後,會請與會者填意見回饋表,提出當日內容需改進處與心得,並建議自己想學習的課程,彌補在大課堂中無法讓所有人發言的缺點。

「讀書會不能變成規定,成為自動吸引機制,才有魅力。」陳俊谷說,活動舉辦也要展現小創意。Learning Camp每次聚會前,全公司夥伴都會收到電子邀請函。主辦單位還替每個人準備上課證,每上一堂課就貼一張貼紙,年尾統計,頒發全勤獎、高出席率獎。此外, 每堂課的主講者不請外界專家,而由公司內的專業夥伴擔綱。對他們而言,是訓練也是肯定。

活動領導人也須以身作則。每天上班前半小時,南山人壽群中通訊處夥伴便聚集學習,處經理鄭志仁擔任領航者,他總是第一個到,瀏覽全部報紙,除了當日要分享的書,還分享當日即時新聞與延伸財經知識。

他說,每個人都盡一點心力,人人有意願學習,讀書會自然能辦好。


志同道合 產生共鳴

跳脫工作,回歸生活,三五好友辦讀書會,是為彼此激勵,也為聯繫情感。但到最後,大家把酒言歡,忘了組會使命,讀書會形同虛設。

小團體辦讀書會能否成功,其實在成立初期就已決定。台灣微軟行動通訊事業部協理郭念慈認為,人數應控制在八個人左右,以確保每個人都能發言。團隊成員背景也是關鍵,不僅要志同道合,最好有共同的工作背景、興趣,討論過程才能產生共鳴。

「讀書會不只是讀書,而是雙向的分享與傾聽。」郭念慈說,讀書會成員若沒有共同價值觀,討論難產生共鳴,長期想法與其他成員差異甚大,難免害怕發言,降低參加意願。

「有共鳴,才會認同彼此;有包容,才能學更多,知識才會擴張。」她指出,最好指定夥伴輪流擔綱主持人,領航大家深入討論,若方向偏離了,馬上修正。

讀書會運作需經過一段磨合期,彼此的鼓勵與包容很重要。郭念慈說,參與讀書會,是在認識自己,也了解別人;一方面樂於分享自己,一方面學習別人經驗,如此才能維繫彼此關係、永續經營這個平台。

【2009/03/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