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一生挫折不斷的朱宗慶說,人沒那麼厲害,他很高興有宗教的力量,幫助自己度過一次次的難關。遇到困難或失敗時,他最受用的就是聖經所說的「凡事感謝」。 「成功,是上天給你的恩賜;失敗,是上天給你的磨練。」他指出,成敗都心存感謝,就不會走冤枉路。雖說讓你難過、讓你生氣的人,也應感謝他,聽起來好像很矯情,但事實是,如果學會凡事感謝,每件事都會是美麗的。 除了宗教力量外,音樂家馬水龍、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也是他失意時的效法對象。 在朱宗慶完成留學學業前,當時剛籌組的國立藝術學院(現在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需要一位打擊樂組專任老師,首任系主任馬水龍因為許多人不約而同向他推薦 「在維也納的朱宗慶」,便親自寫信給素昧平生的朱宗慶,邀請他回國任教,並請他就近蒐集歐洲各國打擊樂教學的方式,提出五年教學計畫。 朱宗慶坦言,25歲以前,他根本不知道計畫為何物,只知道自己喜歡音樂,做事沒有什麼計畫;但馬水龍希望他提出五年教學計畫,為此他特地到歐洲各國蒐集資料,從此知道如何提擬計畫,甚至後來還提出15年推廣計畫。 馬水龍這位音樂前輩,從此成了朱宗慶孺慕的長者,時常為朱宗慶打氣鼓勵。朱宗慶說,即使在打擊樂剛嚐試打破古典、現代的界線,引起音樂界人士批評「不三不四、不中不西」時,馬水龍也鼓勵他繼續努力下去。 林懷民是朱宗慶的另一座「心靈打氣站」。在他眼裡,林懷民是「幾十年才找到的極端聰明、細膩的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雲門30周年時,林懷民竟送了盆花給他,感謝他和雲門共同走過這些歲月。 喜歡小酌紓解壓力的朱宗慶,有次與朋友聚會,多喝了幾杯,興奮的他忍不住打電話給林懷民分享高興的心情。聽完朱宗慶哇啦哇啦的酒後心聲,林懷民在電話那一頭說:「我希望你常常高興」。 朱宗慶從林懷民身上,看到一個人追求目標時的堅持。「藝術家追求的不是名和利,如果只是名和利,那太便宜了。藝術家只想讓台灣多美一點點,這在很多人看來 可能沒什麼,但對藝術家是大事」。同為表演藝術工作者,當他心情沮喪時,林懷民常為他打氣,得意、想做很多事時,林懷民則常幫他踩煞車,讓他不因小成就而 自滿。 朱宗慶很早就當老師,對於如何透過音樂讓年輕人找回自信,相當有心得,尤其近年來大學入學分數門檻愈降愈低,他更是感觸良多。他說,學生考試分數不好,代 表的只是某部分能力不好,不該因此就被全盤否定。「只要是人,就是才。老師不應太早放棄學生;學生更不要太早放棄自己。」 他最喜歡舉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為例。何鴻棋曾經是放牛班的學生,小時候很多人看衰他,以為他這輩子「撿角」了(台語「沒用」的意思);但何鴻棋國 中時開始接觸朱宗慶打擊樂,靠著音樂找回信心與人生方向,如今早已在舞台上綻放光芒,朱宗慶形容「彷彿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珍寶」。 在朱宗慶打擊樂團裡,類似的孩子不少。因此,朱宗慶最想告訴年輕人,遇到挫折失敗時,態度最重要。「現在不足,不代表你以後會一直不好,關鍵是你要願意去找各種可能性」。 雖然每個人對成敗的定義不一,但朱宗慶深信:「快樂,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為了追求與散播音樂的快樂,他堅決走上少有前人足跡的打擊樂之路,聽見了不同的生命樂章,並從一個單純喜歡音樂的鄉下小孩,蛻變成台灣的打擊樂教父。(下) 【2008/09/04 經濟日報】 |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成功者的失敗學》朱宗慶 成敗之間細細品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