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透視鏡》論馬看團隊提升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這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寄宿白馬寺,見殿堂毀壞、碑斷碣裂,心有戚戚,有感而發的一個作品。

在中國宗教界,青牛被視為道教的圖騰,白馬則是佛教的標誌。青牛所以有名,乃因老子騎青牛到函谷關,被關官留住講學並著《道德經》,之後再騎著青牛出關,青牛因而成為道教的代表。

而白馬之於佛教,據說東漢明帝年間,蔡愔所取之經是由白馬馱來的,自此白馬便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對一般大眾而言,最熟悉也最著名的白馬馱經,應是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

吳承恩在《西遊記》第15回寫到,唐僧一行來到蛇盤山鷹愁澗,山高嶺迭,澗闊水深。突然間,一條龍竄出將唐三藏的坐騎一口吞下肚。唐僧非常著急,因為這馬 是唐太宗所賜,白馬失去,取經任務如何完成?於是,孫悟空來到澗邊,希望向龍索回白馬。雙方鬥得天昏地暗,驚動南海觀音菩薩。觀世音告訴唐僧師徒,這條龍 本是西海龍王之子,犯了死罪,因觀世音向玉帝求情,讓他在此等候取經人,給唐僧做個腳力。

孫悟空當場抱怨菩薩放縱壞人作惡,觀世音說:「你那東土來的凡馬,怎能渡過萬水千山?怎能到得了靈山佛地?須是這匹龍馬,方能去得。」說罷,喚出小龍,以 楊柳枝醮甘露,向牠身上拂了一拂,那條龍立時變成一匹與唐僧原來坐騎一模一樣的白馬。菩薩吩咐白馬:「你要好好馱送唐僧到西天取經,成功之後,就超越凡 龍,還你個金身正果。」

這無疑是個虛構的神話故事。但龍化為白馬,卻是與傳說的龍馬觀念吻合。古人說:「在天莫如龍,在地莫如馬」,或說馬是龍在地上的具體化。唐僧去西天取經, 路途遙遠,劫難重重,想要完成任務,靠他和孫悟空是不夠的。不僅自己必須不斷提升,才能帶領團隊完成任務;整個團隊也必須提升能力,這當然包括擔負馱重任 務的成員。

唐僧的白馬雖是太宗所賜,不失為寶馬,但要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須不斷自我提升。吳承恩便以神話傳說來提升白馬,賦予白馬龍的內涵和精神。。

經過此次外力的作用後,白馬變成白龍馬,具備更好的素質與更強的能力。之後的征途上,牠不僅漂亮達成自己的任務,而且常在關鍵時刻,幫助孫悟空等人降妖伏魔、保護唐僧。

白龍馬最後一次提升,是與唐僧師徒同登仙界,這也是唐僧取經團隊長期以來所注重的整體提升。

同樣的,不注重整體提升的團隊,很難達成目標;團隊成員的共同進步,既是團隊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團隊全員須共同追求的目標。

(作者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

【2008/09/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