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5日 星期日

追求企業價值比賺錢更高竿

■ 董建華
以往企業追求利潤,近來企業追求價值。追求利潤常招致短視近利的批評,追求價值就好像高尚許多。這樣的想法不僅是因為兩個目標所用的名詞不同而有以致之,其實企業在追求價值的過程,的確會對社會做出更明確的貢獻。
善用社會資源 追求最大效益
主要原因是,企業追求價值,是對於社會所提供的資源做最大效益、最大效率的運用。企業藉由追求價值極大化來回報社會的投資,也是善盡社會責任最好的方式。所以,企業價值與企業的社會責任之間,其實有「一致」,甚至於是「一體」的緊密關係。
要探討企業追求價值極大化,是企業對社會最好的回饋,首先要了解企業價值是如何產生的。談到企業價值,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是「淨值」與「股票價值」。我們先從淨值談起。
企業的淨值是資產負債表的觀念,定義為企業的總資產減去總負債,也就是股東權益或股東的剩餘求償權。用淨值的觀念來看,企業最好有很多的資產,有很少的負債。但是資產負債表的左右兩邊是Balanced,所以,如果「單純」考量淨值最大,那創造價值最好方法就是資產全部來自於股東權益。
損益表有玄機 不能只看淨值
這樣的想法有一點荒謬:股東拿錢出來成立一家公司,換得所有等值的資產,再將資產分配給股東,換回百分之百的「淨值」。這樣的過程似乎多此一舉,股東自己將錢存起來就好了,為什麼要去成立公司?
淨值的觀念之所以有其侷限性,主要是因為談到淨值,其實是在考慮公司清算,不想繼續經營下去。這樣的情況或許適合「淨值」的想法,但是完全不適合去討論「價值」的想法。
另外一點,之前提到淨值是資產負債表的觀念,但資產負債表無法詮釋企業的價值。舉例來說:我可以募集更多的資金(無論是股權或是債權),然後去買一堆原物料放在倉庫中。這樣一來我的資產負債表的兩邊都會增加,公司的規模也變大。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做了財務運用(Financing)與採購(Purchasing)的工作,完全沒有對任何客戶進行行銷(Selling)等工作,這樣公司的價值有任何增加嗎?所以,談企業的價值絕對不能只用資產負債表的觀念,真正的關鍵是在損益表。
剖析資產負債 看誰最有價值
損益表代表一家企業利用資產營運,創造利潤(虧損)多寡的成績單。企業有沒有價值,最根本的關鍵就是有沒有創造利潤?以及有沒有創造利潤的能力?利潤是對資產,同時也是對債權人或股東創造的附加價值。
以淨值的觀點來看,因為有利潤,可以形成保留盈餘,所以股東拿出來一分錢可以回收不只一分,淨值增加,股東開公司才不會變成是多此一舉的傻事。
雖然損益表能夠反映企業的價值來源,但是有效益不一定有效率。所以我們要繼續問:賺這樣的利潤用了多少資產?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是:這樣的利潤是花費了整個社會多少的資源(債或股)換來的?
再舉個例:如果一家公司用10億元的資產每年賺200萬元,另外一個在夜市賣豆花的老闆一年也賺200萬元(扣除老闆本身的工資),請問誰比較有價值?你想投資誰?如果你覺得用賣豆花的攤販與一家企業比較不公平,那麼試著比較一家資本額1億元的公司每年賺200萬元,另外一家仍是用10億元的資本額,每年也是賺200萬元,請問哪一家有「價值」?
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 ROA)的觀念,在一些理論中也可以稱為ROIC(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如果兩家企業的資本結構相同(也就是兩家股東權益與負債的比重是一樣的),則其中資本較小的企業的每股盈餘(EPS)是另外一家每股盈餘的十倍。前面所提到的「股票價值」基本上就是這樣被評估出的。
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同時思考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才足以反映企業的價值;才足以檢驗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一家公司是否以有「效益」及有「效率」的方式回饋社會所提供給它的資源?有沒有浪費社會的資源?
透過對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兩個基本財務報表的細心玩味,可以讓我們了解企業追求價值的提升,其實就是在善盡它的社會責任。創造越多價值的企業,就是發揮資產最大的效用,這些資產都是來自社會,是社會的寶貴資源。
當資源的效益發揮到最大,提供資金以購買企業所需資源的人──股東與債權人──也將因此有最好的回報,有更多的財富以投資更多的企業。經濟於焉發展;社會於焉富足,因此就有更多的企業家精神會湧現,市場經濟下最美好的良性循環,也因此誕生。
(作者是宏碁電子化服務事業群協理)
【2006/03/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