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6日 星期日

打通供應鏈 客戶的酒窩笑笑

■ 曾遠耀
B公司屬於傳統製造業,成立20多年,客戶基礎穩固。
按多年來的標準,B公司從顧客下訂單到出貨需要十天的時間。一年半前,B公司的顧客開始抱怨交貨的時間太長,經過業務代表向顧客探詢後發現,原因出自於另一家廠商的供貨時間只需要八天,而且交貨都很準時。
該公司總經理S君從改善供應鏈流程效率著手因應。他先從相關部門挑選出合適人員組成專案小組,並提出縮短供貨時間百分之30%的專案目標,並找上標竿學院,期望我們給予流程改善的諮詢與協助。
我們建議他召集供應鏈相關單位的人員舉行研討會,針對公司目前面臨的挑戰作清楚的背景說明,並提供了一套課程,讓與會人員透過討論,意識到顧客需求與流程改善的重要性,以建立改善的良好基礎與氛圍,並針對流程改善所需要的觀念、知識與工具開辦一系列的課程。
依客戶需要 設標準作業
專案小組開始蒐集相關的資料及文件,並經過實地查訪後,將銷售預測、生產計劃、採購作業、原物料管理、成品庫存管理、接單、訂單管理、訂單安排、運務作業到客戶服務等流程,以SIPOC繪製高層級的流程圖,專案小組接著展開下列的重點工作:
1. 依顧客的需求選擇,並建立明確衡量指標與流程產出的標準。
2. 儘可能減少流程中無法增加價值的步驟(例如,電腦核准流程與書面核准流程同時併存。)
3. 調整流程步驟,將流程按其性質增加平行處理流程或前置處理。(例如,將庫存狀況查核工作提前至接單部門,透過即時庫存管理系統處理,而非等到下游的成品庫存管理單位查核後回報,以縮短等待等待及反應時間。)
4.設定標準作業選項,以增加彈性,因應常見特殊客戶及不同狀況的訂單處理,加速訂單流程。
5.針對限制流程效率的原有規章辦法內容,加以修訂。
新的流程方案將原有接單到出貨所需的十天縮短為七天。為了成功地推行新的流程,將試行所需的時間、預算、試行監控方法以及相關人分析等,做試行計畫草案。
溝通試行檢討 切實修正
由專案小組在總經理召集的溝通會議中,針對相關部門所提出的諸多疑問一一解答,並彙整相關部門的意見,修訂試行計畫後,報准在公司內試行二個月。在試行期間遭遇到的種種執行上的問題及流程的瓶頸等,也都一一詳加記錄並加以修正。
雖然新流程的試行獲致相當的成功,但是參與試行的人數畢竟較少,相關的變數也較容易控制。
所以,在正式導入新流程以前,專案小組成員將新流程所涉及的相關步驟及文件進一步標準化,並製作正式的工作手冊,並訓練相關人員,原先參與試行的人員則編派作為各部門的種子人員,負責協助新流程的推動。同時,持續衡量並記錄新流程的實際成效,進行檢討與改進。
正式導入新流程六個月後,在沒有投入大量的預算的情況下,B公司的顧客普遍對於交貨時間縮短感到滿意。
但專案小組的工作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利用成功改善供應鏈流程的成功經驗,在調整了部分的成員後,專案小組繼續著手進行公司內部其他主要流程的改善專案。
如何選擇適當的專案'是推行六標準差活動中重要的一環,選擇的專案基本上也要符合「有意義,且可管理」的標準,才能透過持續改進,朝向六標準差的品質境界邁進。
【2006/02/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