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做決策 多商議 少懊悔

■ 周景龍
在一次對話中,某企業主提及決策的時效性及正確性,到底應優先重視決策時效或正確性?還是為了品質必須冒著喪失商機的風險?是不是每個選項都要謹慎完整的評估?難道無法憑藉第六感來做選擇?畢竟許多人的第六感相當神準。
為了做出正確且能獲得最大利益的抉擇,決策成為無時無刻都讓人十分困擾的課題。談決策選擇前,必須先了解選擇必須面對的一些難題,如此才能進一步探討如何做出有效且利益最大化的決策。
一、簡單的需求卻有過多的選擇
Barry Schwartz在《選擇的弔詭》一書曾提及自己購買牛仔褲的經驗,他只想買一條28-32吋的褲子,但店員基於工作需要詢問一連串有關褲子外觀、材質、顏色、剪裁等問題,令他傻眼,因為他根本不知從何答起,心中納悶:「我只要一件普通的褲子,為何需要回答如此複雜的問題?」此一窘境正是許多人面臨過多選擇困境的最佳寫照。
二、無法拋棄決策主導權
最近在野陣營的大陸熱潮,所引起的政治效應足以說明此一現象。我們細看扁宋十點共識與連胡五項願景,其中並無很大差異,雖說兩岸領導人對於主權表達方式認知明顯不同,中共認可一中各表,我方則認為兩岸目前的狀態為兩國分治。但深究雙方的堅持,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在實質內涵上並無重大歧異,只要能坐下來談,並先擱置爭議較大的問題,所有具爭議的議題,相信在時間的緩衝下將能消弭於無形。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兩岸領導人皆希望彼此之間的談判,能依自己所設定的遊戲規則進行,如此才能為自己創造最大的政治利益,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
三、執意做成最適化決策
一般人做選擇時,往往抱持「下一個石頭會更大」的心態,尤其在環境瞬息萬變下,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因此不願意立即做決策,期望時間能帶來更充分的訊息,並排除所有心中疑慮,讓決策更臻完美。同時,為了證明自己「再等一下」的中心思想有其存在價值,不斷挑戰別人的想法,並質疑所有計畫及相關執行細節,只要想法或計畫存在一點點疏漏即加以否定,希望透過此一過程創造出完美的決策。
四、過度期望決策結果
對於決策結果有過高的期望,往往讓自己患得患失,即便決策者心中明白,根本無所謂萬全之策,但因為所訂目標過高或太多元,只能以拖待變,以致於無法做任何選擇。
目前政府的大陸政策即處於此一弔詭中,既想要強調台灣主體意識,又想攫取大陸高度的經濟利益;既想與中共洽談經濟事務,卻不想觸及兩岸主權問題。但以目前情勢來看,與獨派人士劃清界線,是與中共恢復對談的先決條件,現今執政者是否有能力及意願接受此一前提令人存疑。
但政府單位若無法務實看待此一前提,卻又無法另起爐灶,打破此一僵局,必將喪失爭取最大經濟利益的先機,畢竟時間是站在中共那一方。也許換個角度,以「有捨才有得」的心境來修正戰略目標,務實看待台灣目前所擁有的談判籌碼,並在政黨的政治利益與台灣的經濟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才能替兩岸關係找到出路。
五、無法充分掌握資訊
決策最難的一點,在於必須在訊息不完整的情況下作決定,這種困境挑起人們心中最深沉的不安全感。為解除心中疑慮,降低不安全感,人們總希望能等到訊息更加確定後再做決定,往往會增加決策的困難度。

至於如何做出有效決策,下列幾點可供參考:
1.可利用團體決策的力量,透過深度會談進行資訊蒐集與決策方案討論,以減少決策的盲點,並降低決策的失敗成本。
2.在考量機會成本的前提下,必須面對現實,逐步減少選項。
3.抱持互利共生的想法,唯有合作才能創造彼此最大利益。零和遊戲不適用於現有環境,何況對手明顯較具優勢時,逞勇鬥狠於事無補,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現今兩岸關係即是最佳例證,在合作的過程中替爭取自己最大利益,才是關鍵要務。
4.環境瞬息萬變,必須揚棄決策永遠正確的心態。環境在變、人在變、所擁有的資源也在變,患得患失的心理對決策很難有正面助益。應將心力轉向對決策的的後續監控,隨時準備加以調整。
5.真心擁抱決策,減少懊悔的情緒,並坦然承受隨之而來的後果,才能做出相對較為理想的決策。誠如《選擇的弔詭》一書提及,人的懊悔情緒往往會扭曲選擇,甚至會讓人逃避選擇。試問不敢承受決策的結果,如何能做出決策?
聖嚴法師所提「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與放下它。」不正是此一問題的解答?每個人應調整自己的患得患失心態,真正面對問題,且透過集思廣益的方式,尋求較為理想的決策,並接受決策所必須承擔的後果。因為既已盡人事,對於最終結果,何妨聽天命。
【2005/06/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