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第二波委外潮風起雲湧 全球就業市場大挪移

■ 戚瑞國
「從生命科學到金融顧問,印度企業什麼工作都能做,」一位高階主管誇下海口。歐美跨國企業開始大規模移出製造業工作15年後,「第二波」委外潮已經展開,可能威脅以往「高枕無憂」的白領階級及藍領技工。
第二波委外潮肯定比第一波的規模更大,對歐美就業市場的衝擊也更慘烈。包括會計、法律、金融、風險管理、醫療保健及資訊科技等服務業的勞工,未來幾年會面臨裁員或嚴重減薪壓力,因為開發中國家愈來愈能夠承擔複雜的委外工作。麥肯錫顧問公司預估,這波變動代表「未來幾個世代數千億美元的財富移轉」。
全面衝擊第一世界
12個開發中國家約20億名新勞工已經或即將加入全球勞動市場,其中不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工,白領階級及藍領技工的生活水準將因此受到壓縮。
麥肯錫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西方許多「技術密集產業的勞工將頭一遭感受到來自低成本國家的實質壓力。」包括汽車零件、金屬加工、機械、製藥及電訊設備等產業數一數二的業者,可能向開發中國家採購產品,甚至將廠房遷往海外。
麥肯錫指出,到2015年,美國向低成本國家進口的金額中,半數會來自這些「第二波」產業。佛瑞斯特研究公司估計,未來十年,美國將有300多萬個工作移往海外,歐洲差不多有150萬個。
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面臨海外競爭。1970年代及1980年代歐美企業擔心被日本公司取代,結果是杞人憂天。但這次的衝擊更全面性。加州大學學者研究指出,這次會帶來嚴重的衝擊,是因為第一世界目前擁有2.4億個服務業工作。
侵蝕所得 影響生活水準
誠然,中國大陸製造業仍集中在低階科技。印度委外產業僱用100萬人,出口值為50億美元,主力事業仍是客服中心、電話行銷、資料輸入、帳單寄發及低階軟體開發領域。
但中國大陸拚命取得尖端製造技術,甚至直接收購高科技同業;印度也設法培養多種人才,提升資訊科技相關委外產業的加值鏈。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最近分析發現,在服務業委外風潮下,15種職業類別的風險最大,包括事務員及資料輸入員、工程師及建築師、數學及統計學家、化學及物理學家,約占歐盟15國總就業人口的19%。
經濟學家認為,下一階段的委外潮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他們表示,由於外國低成本競爭造成的失業,比重不會超過10%。麥肯錫公司也認為,委外的利大於弊。
但全球競爭激烈,除了侵蝕所得,也破壞生活水準。如今工資不再與生產力連動成長。2001年以來,美國生產力每年約成長4%,工資平均成長率只有1.5%。
歐美科技優勢 逐漸消失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巴格瓦提說,全球化不是零和遊戲──馬尼拉多請一位保險理賠人員,不代表匹茲堡或柏林的理賠人員會失業,問題是,後者的薪水可能減少。
麥肯錫指出,被裁員後找到新職的美國勞工,超過半數至少減薪15%,四分之一的薪水更減少三成。
沒有人能夠斬釘截鐵斷言,西方未來的競爭力會衰微到什麼程度。但美國及歐洲企業享有的科技優勢可能逐漸消失。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指出,從2001年3月到2004年3月的三年間,美國軟體業流失16%的工作機會。結果就是直接影響美國學生就讀電腦和工程科系的意願,根據運算研究中心調查,2002年到2003年這些科系的註冊人數減少23%。
值此之際,印度和中國大陸積極培養科技人才。印度每年有15萬名工程科系學生走出校門,中國大陸每年工程科系畢業生高達25萬人。
印度日益成為高科技電訊業者、軟體開發商及研發公司的委外最愛。過去五年,包括奇異、波音、艾克森美孚等100多家跨國企業已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
印度全國軟體及服務企業協會副總裁古普塔預測,到2008年,印度資訊科技及委外產業的規模將達500億美元。
美國的長處在創新和創業家精神仍然歷久彌強,即使其他國家企圖迎頭趕上,美國仍能讓中產階級相對富足。
日本及南韓業者在1980年代末期主宰低階記憶晶片市場後,英特爾及摩托羅拉開始專精於生產更尖端及毛利率更高的半導體。
總之,全球化已是千真萬確,全球單一職場的競逐更是山雨欲來,國家、企業乃至於個人都得不斷攀爬加值階梯。
(取材自新聞周刊)
【2005/06/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