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一般認為,豐田生產方式是一種嚴苛的削減成本手段,此書卻清楚指出,豐田生產方式得以實踐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人的力量,將人的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 「只是來上班,無法進行改善。」愛新輕金屬社長白鳥進治曾經這麼說。 製造現場的工作,通常單調無比。若要你日復一日不斷重複鎖螺絲的動作,怎能不膩?豐田有一家工廠,為了不讓作業人員有這種無奈的情況,而採明確說明工作內容的做法,例如「儀表面板由我負責」。愛新精機也是如此,除了要讓每位員工都是多能工,更透過身兼三職的方式,讓員工無論製造床架、免治馬桶、空調設備,都能一手包辦。 每個員工目前擁有什麼技能,能負責怎樣的工作,從「職業技能訓練表」即可一目了然。從「職業技能訓練表」也可看出,每個人接下來的努力目標。 目標明確,可以使工作成為值得做、值得努力的事。不過,豐田式生產不只是這樣而已。 朝百分之百的工作邁進 「只要辦好主管吩咐的事情就好」,光這樣是行不通的。工作的進行方式,要依照「標準作業」的規定。嚴格遵守「標準作業」之餘,更要思考「如何能讓工作做得更好」。 一般工作可分為「沒有附加價值的工作」、「能提高附加價值、貨真價實的工作」兩個部分, 假設「釘釘子」這項工作費時23分鐘,其中「敲打的時間」屬於貨真價實的工作,費時17分鐘,「伸手拿鐵鎚的時間」就屬於沒有附加價值的工作,要花6分鐘。以機器執行釘釘子的工作,只會增加成本,也不能算是改善。因此,縮短伸手拿鐵鎚的時間,才是改善工作的重點。每個小組像這樣先抓住重點,就能對症下藥進行改善。 豐田式生產強調,把問題清楚攤在員工面前,任何一點蛛絲馬跡的發現,都不能視而不見。給予員工刺激之餘,更尊重他們的「思考空間」。員工不能只是「去上班」,更得「帶腦袋去上班」才行。「認同用腦工作的意義,並能感受用腦的喜悅」,培養這種員工是豐田式生產的目標。 在源源不絕的改善案下前進 如果豐田式生產是一部分幕僚所構思出來的體系,總有一天會走到極限。豐田式生產之所以能夠無限發展,因為它是由生產現場的每一位員工參與提案,由大量的改善案帶領公司不斷進步。 理光公司的社長神戶健二曾說:「本公司的工廠也可以對其他同業開放參觀。就算被偷學,我們也有信心已經又朝前邁進一步。」可見,豐田式生產的產品製造是如此變化無窮,而且變化並非來自向外取經。根據生產現場每位員工的提案、發現而推動的變革,與向外拜師大不相同,力量更為強大。 目前這個時代,仰賴外來的手段、手法無法確保企業立於不敗之地。唯有根植於生產現場的手段、手法才能塑造強大的競爭力。因此,公司不能只管員工是否來上班」,更應該重視的是「員工今天是不是也帶腦袋來上班?」、「今天也進行改善嗎?」塑造讓員工帶著愉快心情來上班的企業文化,是最重要的一環。 聽命行事反而挨罵 「你只會聽命行事,那怎麼成?」在拙著《豐田式育才與造物》新書發表酒會中,豐田汽車社長張富士夫曾提到豐田式生產專家大野耐一的一個小故事: 大野耐一常於晚間下指示:「這裡不好,照這樣改一改。」通常,晚上得到的指示,會於隔天早上開始執行。可是他往往前一天晚上才下指示,隔天一大早就跑來看結果。迫於時間的壓力,我總是先按照他的指示去改善。 結果往往惹來一頓罵:「你幹嘛照我的話做?」雖然被罵得一頭霧水,回頭想想,他是要藉此激勵我:「不要只是聽命行事,要運用自己的智慧,把事情處理得更好。」 同樣地,最佳改善方案會隨情況變化而改變,我也曾經因為忽略這一點,一味遵照上級指示去做而挨了罵:「你到底有沒有動腦筋想,當時情況下,該怎麼做最適合?」 大野耐一對於聽命行事、一味遵照指示的做事方法,一點也不寬待。 豐田式生產指導者,手法不盡相同,有些是跟在身旁亦步亦趨,像帶小孩一樣教得非常仔細。這對受教的一方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不過,在大野耐一看來,恐怕是教過頭了吧。 我擔任豐田汽車生產技術部長時,常常被他唸:「不要像在上菜一樣,一道道一直往桌上擺,要好好運用生產現場的智慧,讓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大野耐一的想法是,做事不能只靠聽命行事,而要運用思考能力,也就是運用「智慧」去做。他不認為思考是彼得‧杜拉克之類的「知識工作者」,也就是幕僚的專屬工作,他要求每位員工都要「動腦工作」,並努力去塑造「動腦的環境」,同時加以實行。 由此可看出他深信「人類擁有無窮智慧」,認為企業成長是由眾人智慧匯流而成的。豐田能有今日,就是仰賴50年來,上至企業領導人下至基層員工,每一個人都運用智慧日復一日從事改善工作所累積的成果。 隨時用腦面對自己的工作 現在的上班族,常被看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等待指示族群」,也常被批評「有能力完成交辦事項,不過僅止於此」。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上班族不滿意自己的工作,認為「能力沒有得到適當的評價」、「想做些更值得做的事情」。 員工的「思考能力」無法充分發揮,公司多少要負點責任,但是員工也該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得過且過的心態,認為只要做好交辦事項就好?這些情況對企業或員工,都是一大損失。 在這個沒有範本的時代,光靠知識或是主管指示就想創新,根本是天方夜譚。一定要設法建立一個會運用自己的智慧、每天求進步的組織。 【2005/03/12 經濟日報】 |
2005年3月12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帶腦袋去上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