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威許爾專欄》私募基金 從次貸學避險教訓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
紐約州大頸區的恩格爾問:為什麼這麼多私募基金收購案失敗?
答:簡單地說,原因是世界變了(這也是美國爆發次級房貸危機的原因)。很多當初不疑有他、搶購熱門財產的公司,突然發現這些資產再也不搶手了,急急忙忙抽腿。
想像鐵達尼號撞上冰山時,現實派的乘客可不會慢慢踱步,而是一個箭步搶著上救生艇。
這就是你現在看到的情形,不過逃命的可不只私募業者。前幾年受經濟強勁與信用成本低廉的鼓勵,很多企業都搶購還有一口氣在的標的。買家並非完全不顧風險,他們只是想,等晚點兒再來消化這些瘋狂採購的戰利品。
所謂晚點兒,就是現在了。所以你看到大家開始出清變現。
令人訝異的是真有人逃得掉。拜收購合約裡必備的「重大逆轉條款」(Material Adverse Change)之賜,他們至少可以努力看看。我們以為,重大逆轉條款產生的問題值得我們警惕,也給經營階層上了一堂課,告訴執行長絕對不能將有關重大風險的任何細節,授權部屬處理,雖然要交給別人來做的誘惑太大了。
想像下列情景,你正要決定一筆交易,你的團隊提議以每股23美元的優厚價格,收購一家公司,對方嗤之以鼻,說:「荒謬!低於27美元,我們不會向董事會報告。」
接下來幾天,頂多幾周,雙方討價還價,針對每個條款的細節斤斤計較,每次讓步0.5美元,結果定案的價格大概會在25.5美元,正好是中間價,多出的0.5美元是給對方的一點甜頭。
然後毫無意外地,某個周五晚上8時,雙方執行長筋疲力盡又歡欣鼓舞地握手,接下來輪到律師要忙:「星期一開盤以前把合約寫好。」雙方律師開始以超光速趕工。
他們的工作是擬出一份清單,列出所有從宣布收購到收購完成前,可能出錯的所有情況。例如,反對收購的罷工或收購目標的重要客戶陣亡等。描述所有可能發生的「逆轉」是合約過程中比較直接了當的部分,通常不會太難。
比較難的部分是如何認定清單中哪些可視為「重大」、足以中止交易。這部分很容易漏東漏西。
「重大」很難定義的原因有幾個,但最主要的是相關法律撲朔迷離,因此平常就很難定義何謂重大,更不用說在事急之時。
重大,指的是獲利下滑超過20%?還是營收減少15%?沒有人知道,律師最後乾脆讓相關文字保持模糊,好讓雙方都說:「好吧,行了。」
接著快速轉到逆轉發生的場景,例如這次的次級房貸風暴,現在你總該明白為什麼許多公司陷入激烈的法律術語辯論中,他們吵的是究竟所謂重大逆轉,技術上可容許的範圍是什麼?
例如,美國最大學生貸款業者Sallie Mae與私募業者福勞爾斯公司(J. C. Flowers),或是澤普世(Cerberus)與全球最大設備出租業者聯合租賃(United Rentals),兩件收購案的雙方,恐怕都得打好多年官司。這對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是一種浪費,包括時間、精神與金錢。
當然,隨著時間過去,信用會逐漸寬鬆,經濟會復甦,到時MAC條款任一條細節會變的不再那麼重要。不過即使到那時候,合約內容還是有自由心證的空間,有耍花招的餘地,原因是交易雙方寧願採取避險,不願面對重大逆轉可能發生的現實。
如果目前的次級房貸問題教會我們什麼,那就是交易全程都必須遵循原則,理出所有跟風險有關的細節,這是單調乏味的苦差使。但要是涉及的代價高昂,你別無選擇,不要把痛苦委派給別人。
【2007/12/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