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看世界》面向全球是唯一的路

【經濟日報╱陳春山】
全球化在經濟層面上,比諸政治及社會層面發展更快,國界的束縛力比過往更為降低,這主要是商業活動的四大關鍵因素已達到無疆界的境界,國際知名策略學者大前研一將之稱為4C:即溝通(Communications)、資本(Capital)、企業(Corporations)、消費者(Consumers),此四項商業要素係全球分布、全球營運。經濟全球化目前僅為初期發展階段,未來歲月將愈加速,國家、企業、個人全球化愈慢,受益愈低。
全球經濟整合先於社會整合,且歐美較為快速。全球經濟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在市場經濟動力、WTO規範下,日愈迅速,此形成完整的全球經濟平台,而其上有更為高度緊密的自由貿易區及區域同盟(如歐盟)。除貿易活動外,流動性更強的跨國金融及投資,整合更為迅速。未來在全球經濟平台上,國籍及國界障礙正當性消除,其已遠不如市場效益及整合績效重要,全球平台將日趨擴張、深化。
早日邁向國際經濟舞台對國家及個人均屬有利。愛爾蘭及芬蘭是擁抱全球化而獲利(益)最大(多)的國家:芬蘭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愛爾蘭沒有優質的基礎建設,但為歐洲電子中心(e-hub)。愛爾蘭國民所得高於美國。
全球化經濟發展的贏的策略為「構想全球化領空」。各國(區域)參與全球經濟或在全球舞台活躍扮演積極角色,其政府、企業及公民必須共同建置下列平台:首先是基礎建設及技術,包括資訊(如網際網路等)、通訊及傳播等技術及保護智慧財產權機制。其次,是大量語言-英文使用人才,英文流利、運用自如是全球化的的必要條件。其三,完整學校及社會教育、敢於向全世界追求財富的高級人才資源。
全球化經濟下,政府必須快速改造:
政府要有全球化下的長期願景、策略、具體管理及執行力。
中央強勢不利區域(或城市)經濟發展,對外追求全球財富。如台灣應畫分為經濟社會發展區域,打破縣市區別。
政府的規模應縮小、權限應自制,對外來資金、投資、人才、觀光、企業應愈開放。
政府應以塑造開放、友善環境,建制基礎建設及大學培育優質人才資源為主要角色。
未來全球化政策的推動障礙是各國國內政治,因此,具有遠見的政府應創造全球化及創新的社會氛圍,使政府公務人民、企業、公益組織及公民,以追求全球化及創新為樂。
政府要使民眾構想全球化的發展空間,這就是日語的「構想領空」。
多國籍企業成全球經濟社會主角。於1960年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初興時,OECD及若干國家已對MNCs的跨國行為規範。於1960年後,MNCs為大型企業常態或必要的經營模式,芬蘭Nokia手機99﹪以國際市場為營收來源,於30個以上國家設有子公司、分公司,執行長亦非芬蘭人。於2020前,因跨國投資、貿易、委外服務等國際商務活動發展,所有公司均將趨於全球化,且歐洲獨占MNCs的情形將為改變,非西方社會(如中、印)的MNCs將大量產生。
多國籍企業的跨國投資傳播科技以帶動第三世界國家經濟成長,傳遞MNCs的企業文化及培育人才,長期而言,將形成全球文化中的主流次文化(即國際商業文化)。
多國籍企業所形成的影響是:
因多國籍企業全球活動及以全球股東為效忠對象,使政府對本地政治、經濟控制更形削弱。
多國籍企業全球投資、技術合作及授權,使先進國家生產技術、商業管理模式帶進開發中國家,提升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如中、印)。
多國籍企業全球活動促成全球經濟互動頻繁、更形整合。
日、中、印、南美(如巴西)之多國籍企業產生及成長,使全球文化(尤其商業文化)兼具非西方特色。
多國籍企業面對其社會影響力及全球資源之使用等議題,必須強化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重獲社會信賴。
(作者是公視及華視董事長、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本文節錄於聯經出版之「2020全球趨勢‧全球治理」一書)
【2007/10/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