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先讀為快》為什麼我的畫能賣1億?

書名:藝術創業論
作者:村上隆
出版:商周
藝術是藉由與社會接觸而成立的,光藝術作品本身是沒有辦法自立的,沒有觀賞者就無法成立;當然,作品銷售也是要有顧客才會成立。不管在什麼樣的領域,這都是理所當然的銷售鐵則,但藝術世界卻想無視它的存在,哪有這麼容易的事。
我總是在做一些毫無根據的提案,恐怕就是因為毫無根據,所以才能跟社會有所接觸,就像是「日本的藝術來自漫畫御宅族」或「時尚與藝術的結合」、「藝術可以用單純的規則來解釋」等。
「沒這回事吧!」
做這種露骨的事情,然後被周遭的人討厭,作為這個被厭惡的元兇,我很清楚毫無根據這種事情是先說先贏。
毫無根據的東西,有一種吸引客戶的氛圍;如果氣氛不夠熱烈,是不會有客戶的,這是不言可喻的道理。
特立出眾 藝術也須生意手段
太過珍惜既存的東西,或光是做太多高尚的東西,當然沒有辦法突出;如果去模仿既存的流派,就會被埋沒在其中。跟保守主流的西歐繪畫宗派相比,我就好像是創立了新興宗教一樣,不管是被打擊還是引人注目,都是理所當然的。
「村上,你聽好,我跟你說,我要跟你絕交了。要瞧不起繪畫也不要太過分,只是把卡通造型人物畫得大大的,就說是繪畫,這該說是太隨便,還是太瞧不起藝術了? 我想我跟你說什麼,你都不會懂吧! 所以就絕交吧!」
沒辦法,就是因為我做的事情實在太沒有道理,所以才會在展覽會場被別人說要跟我絕交。
2006年5月,我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喊出了1億日圓的價格。自從2003年有幅作品以6,800萬日圓成交以來,我的作品就被形容是「日本人單件藝術作品的史上最高價」。這樣的價格有其理由,也有其背景因素,對我來說,我不覺得是「非常高的金額」。
因為美術作品的製作成本很高,要創作出新的東西或新的概念,需要投入很多的金錢和時間。如果沒有金錢或時間,就無法「每天研究如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生意手段、經營手段,是無法持續藝術製作的。
我的作品可以說就是這種傾向之一,如果問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覺得那是因為「作品的價值,已經不再靠東西本身來決定」。
只要作品創作人和觀看者「內心的頻率」交易成立的話,不管是價值或評價就會往上提升。
要理解一件作品1億日圓的價格,必須先知道歐美和日本藝術的差距。
在歐美,大家對於藝術不會追求像日本那種「顏色很漂亮」之類、曖昧的感動。
對藝術最基本的態度是享受其中知性的「設計」或「遊戲」。在歐美製作藝術作品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透過作品,創造出世界藝術史上的脈絡」。我的作品被訂下高價,證明了我長久以來在美術史上所建立的脈絡已經滲透歐美了。
馬桶簽名 有概念就能成藝術
為什麼杜象(Marcel Duchamp)在馬桶上簽名就會變成作品?
現成的馬桶形狀都一樣,從中產生的價值是什麼?就是「觀念」或「概念」。這才是價值的根源、品牌的本質,也是藝術作品能夠受到肯定的理由。我再重複一次, 被肯定的是觀念或概念的部分。
在西方的藝術世界,能被認可具有真正價值的,既不是好素材,也不是多大的努力。大部分的人都是用喜好來看藝術作品,這是危險的態度。如果要用主觀來判斷,眼前所有作品的真正價值就等於是零了。
光是主觀,會變成只去評價易懂的東西。因為那會變成是根據時代氛圍、傳言等不確定的事物,在浮動的狀態下所做出來的判斷。這與客觀創造歷史的歐美脈絡是遠離的;創作者不知道歐美的美術歷史或者脈絡,就好比看運動比賽的觀眾卻不知道運的規則,然後覺得無聊,是一樣的情形。
拋棄主觀 發掘藝術品真價值
「了解藝術的我,很知性吧!」
「花了幾十萬美元買了這個作品的我,是個有趣的傢伙吧?」
在西方的美術世界裡,藝術是無法與這種社交界特有的炫耀或競爭的氣氛切割的。如果不學習這樣的背景,我覺得一般人無法看到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沒錯,不過就是有錢人的無聊遊戲,但如果你對這種事情嗤之以鼻的話,那就請不要對於國際的評價標準有任何意見。
例如,開出6,800萬日圓的價格買我作品的買主,是一對快80歲,已經賣掉公司而隱居的老夫妻。
同一件作品之前的擁有者是年輕的IT企業社長,他很開心地跟我說:「因為賣掉了你的作品,我可以買上百件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了!」
在美國的富裕階層,會因為購買高評價的藝術作品,在社會上獲得尊敬,並被視為「成功者」。這些人,就是生意的對象。
當然也有獎勵有錢人買藝術作品的制度和法律。在美國,事業成功的人,都會認為有義務貢獻社會;像這樣的成功者,在考慮回饋社會時,選擇的項目之一就是援助美術館,也就是購買藝術作品,然後捐贈給美術館。
為了避免將品味糟糕的作品硬塞給美術館,美術館的策展人,也會在收藏家購買作品之前給一些建議。收藏家買了好作品,除了可以展現自我品味,「捐贈的作品金額,也會成為免扣稅的對象」,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為富裕階層要買有價值的安全牌作品,所以也有藝術顧問評斷「這個作品是否有價值」,顧問也在買賣現場,創造「作品的故事」。
對收藏家而言,越讓他們煩惱的作品,他們擁有的欲望就越強。
收藏家就像是在下注,所以商品必須有故事,讓他們覺得值得下賭注;拍賣公司則是和想要購買的買主,進行一場又一場仔細的午餐會議。
「能夠獲取那個美麗日本女子人偶芳心的到底會是誰?」
用購買慾、征服慾、勝利慾等刺激慾望的語言炒熱市場的,就是這些藝術拍賣相關人士的工作。
【2007/10/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