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陳春山】 人類歷史於18世紀以來的農業革命(機械農耕)、工業革命(以工業生產為經濟主流)、綠色革命(農業機械大量運用及新技術),於20世紀末期最重要的革命為資訊革命,其所帶動的不只是資訊、通訊產業之發展,亦如同工業革命對社會發展亦有重大影響: ‧全球化加速、國界趨模糊:資訊流通無國界,全球各地民眾可藉由資訊、通訊等數位設備,快速為資訊溝通。 ‧社會變遷加速: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取得經濟發展跳板。未來中國民主化或公民社會形成亦可能超於預期。 ‧國家/政府功能縮減:過去政府或多或少有控制資訊流通的權責或工具,但在資訊時代,此等控制愈來愈困難,民主國家幾已無控制資訊流通,此使政府施政必須更為透明、控制工具愈為減少。 由於上述的因素,資訊社會善性循環源流不斷,而帶動人類高度創造、接近、使用及分享資訊與知識,這樣的資訊社會可使全球公民、社會及族群發揮更大潛能、促進永續發展及改善生活品質,進而保障各種型態的人權。依此,資訊社會是以公民為核心,供為公民社會的前置基礎。 ‧資訊社會推動媒體自由-媒體自由推動民主。民主化程度愈高當然對媒體自由有更高的容忍度,依國際知名的政經風險顧問有限公司「2005政經風險報告」,亞洲地區媒體自由度與網路普及度調查評比,台灣排行第二,僅次於日本,中國為媒體最不自由的國家,中國網路普及度高,對政治穩定度威脅愈大,網路電子資訊的迅速流通對政治穩定性有直接衝擊,當權者也愈難隱藏不利於己的訊息。以全球新聞自由排名計算,依法國「無疆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布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北歐國家名列前矛,台灣名列43名。另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所做的「2007年世界各國新聞自由度調查報告」,台灣新聞自由列亞洲第一(日本39名、南韓及香港66名、新加坡154名、中國181 名),為全球195個評比國家的第33名,與芬蘭、德國、美國等同列為「自由國家」,該組織認為台灣堅守司法獨立及經濟自由,具東亞最自由的媒體環境。 雖然台灣媒體享有高度新聞自由,但因媒體批判性強、競爭過高、偏向煽色腥,依愛德曼公司調查澳洲、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南韓、新加坡、台灣,發現台灣媒體受信賴度為亞太最低。 ‧網路時代促進全球化加速、全球化改造。上述網路發展愈來愈快,廣告營收也正在移轉,Google 2006年廣告營收達9億英鎊(新台幣565億元),超越Channel 4的8億英鎊(新台幣503億元),廣告採買機構預測Google將於2008年成為英國廣告最大戶,網路已成為強勢媒體。 網路世界既已成為強勢媒體,一方面須利用其特質展開全球化資訊快速傳布,另一方面亦應使網路達成公共服務、公益慈善,並解決資訊落差之問題,尤其資訊落差將更進一步導致財富落差,網路世界應為符合全球社會結構良性發展之方向。 ‧數位資訊革命帶動開發中國家翻身。開發中國家未能脫離貧窮的重大原因之一是國家治理(Country Governance)不當,而治理不當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社會資訊不透明,導致政客、政黨濫權、貪汙。美國麻州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推動「一童一筆電(NB)」計畫,與台灣廣達電腦公司等合作,製造100美元NB,讓兒童可無線上網使用全球資訊,祕魯已訂購(2008)15萬台NB予鄉間學童,義大利訂購5萬台NB予衣索匹亞,此將使開發中國家及公民於未來翻身。 (作者是公視及華視董事長、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本文載於聯經出版之《2020全球趨勢‧全球治理》一書) 【2007/10/30 經濟日報】 |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看天下》發展全球化資訊社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