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5日 星期五

在運籌中心 體驗精緻運作文化

■ 郭晉彰
早期聯強以經營電子元件事業為主,由於產品體積小,庫房空間需求不大。跨入資訊流通事業經營之後,產品體積比電子元件大得多;且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備貨、更快速的配送,加上維修運作、CTO組裝的需求,擁有大型運籌中心成為經營的必備條件。
運籌中心是聯強最大規模的投資。截至2005年為止,聯強在台灣的林口、台中,以及泰國曼谷、澳洲墨爾本、中國上海等地總計有五座運籌中心。此外,中國北京、澳洲雪梨的運籌中心,目前也在規劃籌建階段。
龐大的投資之外,運籌中心內部的運作管理,更是充分展露聯強管理精緻、細膩與紮實的一面。每一位聯強的新進員工,都會被安排前往運籌中心參觀,從運籌中心親身體驗聯強精緻運作的文化;資深員工每隔數年,也需要重新前往「朝聖」。更有甚者,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會鼓勵高階主管,自行找時間到運籌中心「下基地」,藉此把管理的基本功扎得更深厚。
展現快準紮實風格
倉庫,大可以用租的,若要自行興建,外頭也不乏有豐富建廠經驗的建築師、營建廠商與設備供應商,似乎不必自己費神。但是,聯強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通路營運模式相當獨特,就算說明得再怎麼詳細,外人也很難體會;更何況聯強的運作特別強調即時性,很難從外界找到整套合適的設備。因此,聯強打從一開始籌建運籌中心,便決定自己動手,唯有如此,才能完全符合本身運作的需求。
然而,聯強經營團隊中除了杜書伍早年因掌管神通總管理處,曾負責興建神達竹科第一座組裝廠,而擁有一些建廠經驗之外,其他成員對於興建、運作、管理運籌中心,初期可謂一片空白,唯一的憑藉只有很強的系統開發團隊。
儘管如此,聯強仍決定自行規劃、設計運籌中心的運作架構,再依照設計,從設備供應商找尋適當的設備模組;至於運作管理系統,則大部分自行開發。到後來累積了一些經驗之後,甚至連設計圖都自己畫。
1993年10月,聯強林口運籌中心正式啟用,內部的運作管理充分電腦化,進貨、出貨的動線也依需求設計。加上輸送帶的使用,使得運作更為快速便捷。
走向高度機械自動化
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張,原有的倉儲空間很快就不敷使用;龐大的業務運作量,也加速了聯強投入自動化倉儲設備的決心。1966年,聯強耗資約新台幣3億元,著手進行林口運籌中心的第二期工程,1998年初正式完工啟用。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從原本只是管理的電腦化,進一步走向高度的機械自動化。
首先,聯強引進了東南亞第一套「自動倉儲分類系統」,由多個數層樓高的大型貨物架並排而成。每個貨物架配備能在二度空間快速移動的起貨機,依照電腦指示,自動將貨品送入特定儲位,或從中取出貨品。
正因為運作系統自行開發,如何控制、管理設備的運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因此聯強在運用自動倉儲時,可以有很大的彈性空間。例如,可依照產品銷售量的不同,隨時調整存放的儲位,藉以節省入貨、取貨的時間。有一回,供應聯強自動化倉儲設備的日本廠商,特地飛來台灣參觀聯強的運籌中心,看了之後,這家廠商的董事長不禁讚嘆,「我們的設備到了聯強手裡,運作效率發揮了120%!」
至於人工揀料區裡,每一項產品只存放少量,揀料人員依照客戶訂單需求,選取客戶所要的產品品項與數量,然後包裝出貨。由於整個運作都在電腦掌控中,所以,當人工揀料區的產品少於安全庫存量時,電腦便會指揮自動倉儲取出該項產品,補充到揀料區。
由於從林口運籌中心發出的物流車多達七、八十部,每部車負責運送的區域也都不同,哪一箱貨該分派給哪部車也是一門大學問,總不能要幾十位司機湊在一起找貨吧!因此,聯強引進了快速分類機,當貨品在輸送帶上經過條碼辨識後,便會自動的落入特定的通道,無須人工操控,既精準又具高度效率。
無人操作的境界
2000年,聯強林口運籌中心又完成了第三期工程。到了這個階段,倉儲運作的自動化程度更高,達到無人操作的境界。針對個人電腦、顯示器、雷射印表機等體積較大的產品,每個儲位只存放一個產品;至於哪個儲位放的是哪個產品,完全由電腦掌控。當業務單位輸入訂單之後,電腦便自動指揮起貨機,到特定的儲位把產品取出,由機器自動列印、張貼出貨貼紙及發票等,再透過輸送帶送到出貨區,整個過程完全不需人工操控。
聯強建立林口運籌中心的過程,可說是一邊學、一邊建、一邊用,再從實際運作中,發現新的問題,而在新的階段激發出更多創意。之所以如此,在於聯強早期進行電腦化的經驗中,便發現唯有使用者本身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需求為何,也才能真正量身訂做一套切合需求的系統,建立自動化倉儲的過程也是如此。
從這過程中,聯強也累積了相當多的知識,不但提升了自建運籌中心的自主能力,並不斷湧現更多的技巧。到了興建台中運籌中心時,聯強把多年累積的經驗一起發揮出來,不再分階段興建,而是一次把所有該有的要件通盤考量,整體規劃,使得台中運籌中心的整合性與先進程度,更甚於林口。
至於擴展到海外,澳洲、泰國、大陸等地,聯強在規劃、興建運籌中心方面,已是經驗豐富的老手。對於要什麼、怎麼做,都有更高的把握度,能夠讓每一地的運籌中心,在支援業務發展上,扮演最重要的後盾。
(之一,下周待續。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3%的超越———透視杜書伍的聯強經營學》)
【2006/05/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