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0日 星期一

管理新視界》專業,重新定義

■ 大前研一
經常有人問我:「大前先生,最近幾年到處都在討論『專業』,到底什麼是專業?」
或許該歸功於泡沫經濟,或許是我常常拉警報奏效,這幾年,「國家和社會已經靠不住」的危機意識,逐漸在日本的企業界蔓延開來;努力提升個人價值的概念也在社會中萌芽;而「專業」這個看起來很酷、聽起來很響亮的字眼,也適逢其時地出現了。
然而太輕易將「專業」掛在嘴邊的結果,反而讓人無法精確掌握它的定義。例如許多大企業的領導人,總喜歡在新進員工教育訓練中精神喊話:「各位,期待你們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這顯然是誤用了專業這個辭彙,因為這種狀況所說的「專業」,指的其實是「專家」(Specialist)。專業與專家有點類似,卻不盡相同。
專家做的是,已經知道規則、用電腦就可以完成作業的工作;專業則是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沒有路的世界中觀察、判斷,然後帶領組織步向坦途。要做到這一點,唯有先深入洞察、了解客戶,並且將所有力量集中在工作上。能這麼做,即使一時找不到正確解答,也可以設想各種狀況,正確地應對。
如果能擁有比以往更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觀念;秉持顧客第一的信念;好奇心和向上心永不匱乏,加上嚴格的紀律,這樣的人就可說是專業。這種要求太嚴格嗎?我不這麼認為,甚至覺得還不夠。
你是「專業人才」嗎?
我認為,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四種能力:預測力、構想力、議論力、適應矛盾的能力。
預測力
預測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眼前,新的商業叢林正侵襲舊經濟世界的版圖。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出這片叢林的深不可測。這世界儼然誕生了一塊看不見的新大陸。
這片新大陸由多種不同屬性的經濟形態交互作用形成:包括原本就存在的「實體經濟」;中國大陸、印度、南美、北歐、東歐、俄羅斯興起之後,逐漸成為常態的「無國界經濟」;以及網路普及後形成的「數位經濟」。這三種經濟時而各自發揮效用,時而相加相乘,形成「倍數經濟」,創造出呈倍數增加的財富。自20世紀後半以來,這種經濟發展形態一直讓人感到困惑。
舊經濟社會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資產」活動已經消退,微軟、Linux、甲骨文、愛思普等軟體公司的成功;擁有多項名牌的LVMH集團、曆峰集團(Richemont Group)賺取高獲利,這些代表什麼呢?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資產經濟」。唯有專業人士,才能預見未來的商戰叢林。
構想力
不論是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的偉大企業,只要在改變策略或構思上花太多時間,恐怕未來都很難存活。
柯達、富士或拍立得現在的競爭對手是佳能和Sony,卡西歐和松下電器的戰鬥力也不弱。但是,即使是打敗了傳統相機的數位相機產業,就在初試啼聲的同時,也發出了死亡前的呻吟。
猶記得當初南韓三星公司推出手機時,並不認為需要提供照相功能。Sony與易利信合作推出行動電話時,也採取不搭載數位相機功能的策略。但是,現在推出的新款手機幾乎都具有數位相機的功能。
人類的肉眼無法識別300萬畫素以上的影像,也就是說,高於300萬的畫素並沒有太大用處,這正是淪為手機零件的數位相機的優勢。這幾年,除了專業攝影師和傳統相機愛好者之外,幾乎所有人都會拿年終獎金去買數位相機的光景已經不再。美國已經出現10美元的數位即可拍,過去風靡一時的即可拍相機,早已瀕臨死亡。
太多的構想無法成功,必須從眾多的構想中,選擇一個成功最需要的充分或必要條件,並抓住適當的時機去執行。
議論力
商業界,沒有「以和為貴」這件事。你必須認清,問題之前人人平等,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就必須直言不諱,讓持不同立場的雙方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
日本企業重視和諧的文化,特別喜歡用過分恭敬的引言,如「洗耳恭聽了某某先生的高見」、「實在冒昧」等等。事實上,中規中矩提出的意見,就像一把不夠鋒利的刀,無法一刀見血。在麥肯錫,會議可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貨真價實的知識競技場,沒有以和為貴這回事。為了盡掃這些不良習氣,新進同仁首先要接受徹底的「漂白」。讓他們明白沉默絕非金,不符事實與沒有道理的意見、事先協議好的發言,以及附和雷同的態度,都會遭到眾人輕蔑,提出相反意見和質疑反而受到歡迎。這樣的態度,才能帶動公司前進。
適應矛盾的能力
企業經營同樣包含許多矛盾,這是單靠邏輯無法解決的悖論。若要探尋解決的線索,即使是著名企業家一向非常敏銳的直覺與判斷力,有時也會不靈光。
松下幸之助就是個能充分理解經營矛盾、當機立斷的企業家。最佳的例證就是,他為了在家用錄放影機上領先Sony展現的決斷力。
當時的松下總公司,正利用合作夥伴飛利浦公司的技術,開發V2000。另一方面,集團子公司JVC(現在的Victor),正在研發VHS,競爭對手Sony也在如火如荼開發Betamax,三家公司展開一場產品無法相互替代的研發大戰。但松下幸之助在聽取約700名技術人員的建議之後,決定停止V2000研發,把公司的未來全部投注在VHS產品上。
這種決斷力絕非其他經營者所能企及。松下幸之助站在制高點解釋經營上的矛盾,放下自己和母公司的自我意識,在贏過Sony的信念之下,選擇了守住一手建立的家電王國。最後,松下陣營果然因VHS國際標準的策略奏效,贏得勝利。
21世紀的經濟社會,挑戰的對象是「看不見的空間」。這場戰爭不是要改變看得見的人或組織,而是根據看不見的經濟社會中的人、組織或情況,尋找企業以外的人、組織,或者不特定的多數。
因此,對於別人看不到的事物,專業人士必須具有觀察力、構想力、分析力和整合力,更重要的是正確解讀、洞察21世紀經濟的能力。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
【2006/03/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