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從TQM到ITQM

■ 林錫金
80年代左右,全面品質管理(TQM)成為企業追求卓越的核心要素,以解決各類問題。
這包括
1.為解決顧客需求不穩定(Demand fluctuation)問題,以零庫存(Zero stock)為訴求的即時交貨JIT(Just In Time)系統;
2.為提升產品或服務(Product or Service)品質,以零缺點(Zero defects)為訴求的全面品質管制TQC(Total Quality Control)系統;
3.為解決設備及機台等硬體故障(Hardware breakdowns)問題,以零故障(Zero breakdowns)為訴求的全員設備維修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系統;
4.為解決生產力(Productivity)低下問題,以最低成本(Minimal cost)為訴求的全員工業工程TIE(Total Industry Engineering)系統。
如今,TQM依然重要,但從建構企業競爭優勢的觀點而言,以往的品質管理的概念已隨著時代變遷,被賦予嶄新的概念與精神,意即TQM已轉化成為ITQM (Innovativ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兩相比較,ITQM顯然更具創新性(Innovative)、預應性(Proactive)及開放性(Openness)。
品質創新價值觀
品質「創新價值觀」正可以將ITQM三種重要的特性,加以系統性的論述。一般而言,創新形式可概分成制約式創新(Managed style of inno-vation)與開放式創新(Open style of innovation)兩種。
制約式創新的屬性包括:
1.對創新研究較傾向於理性(Rational research);
2.創新過程可被清楚定義,例如以流程標準化為訴求的ISO建立;
3.創新動機非出自於自願,例如全公司從上到下開始導入平衡計分卡制度,每個部門被要求推動創新,創新多屬年度策略項下的執行方案;
4.創新資源均已有規劃與配置。
相對而言,開放式創新的屬性則有:
1.雖較不受限於既定約束,但較能從顧客面預見創新需求,此一特性說明其具備品質創新的預應性;
2.創新過程較沒有明確定義,都為組織或個人的創新熱情所驅動,個人、群體、部門乃至組織內外,對品質創新介面均持高度透明的溝通關係,此一特性說明ITQM也具備品質創新的開放性;
3.創新動機以自我成就為目的,正因為如此,通常會有神來之筆的重大創新(Radical innovation)出現;
4.創新情操較易持續,後面兩種特性正是品質創新預應性與開放性融會所致。
創新vs.改善
然而,品質創新的發展過程中,創新會有成有敗,若創新成功,理應有一段輝煌的創新價值可資享受;然而要維持這種價值並不容易,因為通常企業組織都有其僵固性,為處理僵固性所造成的管理耗費,必然會造成組織創新效能遞減現象。為了維持甚至於強化組織創新效能,大多數企業會藉著創新提案與改善(Kaizen)活動達成此一目的。
總體而言,有關創新伴或不伴隨「改善」,對組織創新效能的影響說明如下:
1.一般企業價值活動維持之效益;
2.經由創新創造價值效益;
3.由於組織僵固性效應若無法持續改善,導致組織創新效能衰減現象;
4.若能於創新後伴隨改善活動,則創新效益線以斜角往上提升;
5.改善活動所強化的創新效益與組織僵固性交互作用的結果,使組織創新效能得以維持,並有能力支持下一波創新的來臨。
【2005/10/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