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台灣藍海》創新商業模式 丹堤面膜揭新局

■ 李盛雯
9月底,台北街頭有著秋天的涼風,醫學美容展正在世貿三館熱鬧展出。
因為不收門票、並免費提供作臉和面膜,這一天,展場內擠滿了人潮。正中央的位置,一個很大的區塊,醒目的橘色裝潢吸引了眾人的眼光,一個全新的品牌「Beauty Bank」正式亮相,和消費者有了第一類接觸。
美容師親切的招呼著消費者,口中熟練地說著:「來,坐下來體驗一下。妳給我十分鐘,我給妳三小時。」說著說著,一邊用儀器幫客人做肌膚檢測,一邊快速地卸妝,仔細按摩之後,擦上冰箱拿出來的保養品,再敷上面膜。半個小時後,客人結帳帶走宣稱可以防皺的抗老化系列產品。
算一算,四天的展期,這個攤位至少接觸上萬名消費者。但其中很少人注意到,這個全新的醫學美容品牌,其實隸屬於以低價面膜聞名的丹堤。
被公認為低價面膜始祖的丹堤,早在四年前就看到醫學美容的龐大商機,投入研發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計劃性地切入這塊市場,成功切割出和既有消費者區隔的新領域。
從最早的低價面膜,到現在的醫學美容,再到下一階段的單一成分無添加物基礎原料保養品,放眼外銷市場,主打全球品質最好、價格最低,丹堤的每一步,都比別人早。
台灣保養品市場大變革
才不過幾年的時間,台灣的保養品市場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科技、新產品、新品牌,帶動新產業,創造新需求,扭轉了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改寫了化妝品的發展歷史。
20年前,哪有所謂的面膜?十年前,哪有低於1,000元的精華液?
時至今日,面膜滿地,從一片10元到1,000元,價差百倍。而且除了百貨公司,住家附近的藥妝店、巷子口的便利商店、電視購物頻道,24小時、365天全年無休的網路,都可輕鬆買到不同價位的各種保養品。其中的關鍵,在於有人率先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丹堤的母公司是1975年成立的巨樹企業,董事長魏燿堂在30歲那年,以2,000萬元創業,從化妝品代工做起。在他手中OEM、ODM的品牌包括專走沙龍通路的佐登妮絲,直銷通路的安婕妤,以及法國名牌夢特嬌(Montagut)。
1976年到1998年的20多年代工時期,巨樹年營收在4,000萬元到6,000萬元之間,獲利穩定,魏燿堂卻興起自創品牌的念頭。
80年代,大陸崛起,產業外移趨勢浮現,國外客戶的代工單開始轉移到大陸,本地客戶則面臨低價廝殺,利潤變薄,做為上游的巨樹,也感受到潛藏的生存壓力。
建立品牌 走出自己的路
大環境的改變,迫使魏燿堂開始思考未來五年、十年後的路該怎麼走?總不能眼睜睜等著市場越來越小、坐以待斃。
他分析公司三大類型客戶:直銷業、電視購物業和沙龍業的競爭態勢及市場現況,衡量巨樹最大優勢在於交貨速度快及少量多樣的製造能力,他發現,「如果不想陷入浴血戰,建立品牌是非走不可的路」。
1997年,魏燿堂依照計畫,創立丹堤。未料這個決定讓他失去多年來賴以維生的許多客戶,也讓他在自創品牌的前三年,面臨幾乎完全沒有成長的窘境。
當時,十個客人,沒有一個相信低價化妝品可以用,即使到今天,認為「便宜沒好貨」的消費者依舊不在少數。
儘管如此,相信自己的判斷,加上適當的操作手法,魏燿堂在業績慘澹的頭三年,繼續堅持自己的路。或許是時機成熟了,2000年,丹堤以接近起飛的速度成長,面膜銷售額從一個月100萬元跳到1,000萬元,又在驚人的時間內飆到5,000萬元。
去年,包括丹堤國際、丹堤生物科技在內的巨樹集團總營收達10億元,其中一半的貢獻來自於一片最低10元的面膜。換句話說,光靠面膜,就賣出5億元,養活了400多名員工。
從2000年到2005年9月,丹堤面膜一共賣出1億8,500萬片,平均每個台灣人用了五片。
回過頭看,丹堤正符合藍海企業的要件,成功改變市場的疆界,在原有的產業中創新商業模式,賦予既有產品新價值和新生命,開創新市場與更佳利潤空間,帶領企業成長並脫離困境。
創造商品新利基
若以藍海策略中所謂的「消除─減少─提升─創造」四要素,來檢視丹堤,它消除了華麗高成本的專櫃店面裝潢、高昂的廣告預算、鋪貨式通路高庫存和冗長的配銷流程。同時降低了售價、製造成本、物料成本、行銷成本、產品的過敏性與不適性。
但是,光這樣還不夠,丹堤提升了產品的使用效能,做到零庫存、高迴轉,主動貼近顧客群介紹產品,並讓客戶實際使用。在創造方面,則創造出高品質合理價、宅配到府、以美容車下鄉服務、新配方以及大量購買降低售價等優勢和誘因。
當丹堤改變傳統的一到五片包裝,首創一次購買整箱100片面膜的銷售模式,面膜也搖身一變,成了天天使用的「日用品」,徹底顛覆消費習慣。
丹堤也設立化妝品專用植栽農場,不但提供消費者休閒娛樂的場所,還兼具認識化妝品植物的功能。原本只是功能性定位的面膜產品,因此增添了新的感性訴求,同時破解顧客鏈,在上下游間運用企業核心優勢,找到切入的空隙及新定位。
丹堤從無到有的開創了面膜王國,拓展低價保養品的生存空間,帶動鋁箔袋、面膜紙和成型商的發展,不只找到自己的藍海,也為上下游產業開創第二春。
在丹堤總經理楊良卿看來,這一切既非偶然,也非傳奇。
楊良卿認為,丹堤成功的關鍵在於董事長魏燿堂一開始就提出「高品質、合理價」的願景,堅持走「賣得多、賺得少」的大眾化路線,結果證明魏燿堂的眼光確實獨到,這是一條正確的路。
53年次的楊良卿,從遇到魏燿堂開始,一路見證丹堤的成長。
楊良卿最大的感觸是:自己有一個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老闆,逼得他也不得不找出不一樣的做事方法。因為,「如果大家都用一樣的方法,只會得到一樣的結果。想要比別人成功,就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
丹堤忍受三年的零成長,專注於願景而非數字,依循正確的策略次序。終於,擺脫紅海,航向藍海。
【2005/10/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