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趨勢觀察》大破大立

■ 司馬正次 (陳珮馨整理)
在全球化時代下,企業必須開創新的商業模式,進行突破性的經營管理,才能順利迎接時代的挑戰。
比較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經營趨勢,可以發現美國不斷發展全球市場,強調競爭、追求利潤,持續取得最大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歐洲反而走上一條差異的路,不再盲目追求成長、競爭或利潤,而是開始注重協調,最終目的是能協助企業裡的「人」,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喜樂。
不再盲目追求成長
以法國FAVI公司為例,隨著一再突破技術,公司營運持續往上爬升,雖然有大幅擴增的實力,FAVI公司卻一反常態「不追求成長」。不但不像許多企業,忙著尋找更低廉的人力成本,把工廠遷移擴大,反而一直守在巴黎北方的小城鎮,僅有500位員工。
相較於美國和歐洲,在光譜兩端,日本自有一套獨特的創新模式。以豐田Hybride汽車為例,結合傳統石油引擎和電力馬達,利用兩種不同的能量來源開發新產品;相機也是結合電子學概念,而從類比跨越到數位化時代。
談起日本從1990年以來的經濟蕭條,有人說這是「迷失的十年」,但是,從2003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明白創新的重要性,年輕一代也不再盲目迷信競爭和急速成長,開始思考一些新的可能。
不過,在產品創新上,日本企業還有三大努力方向,首先,打破終身雇用的傳統,原因在於終身雇用制不能裁員,位居上位者難以採納年輕人的意見,因此,日本企業必須從制度上進行革新。
全力發展經營強項
其次,必須終止多角化經營,要思考公司的「強項」在哪,才能把最多的資源,集中在最核心的部分。經營超市起家的大榮集團就是負面例子,除了大型量販店、還投資棒球隊、出版業,焦點太分散,反而難以好好經營。
最後,好的經營者將是關鍵,在過去經濟成長的時代,不管領導者好壞,公司都可以不斷成長,但時代不同了,領導者必須帶領公司向前突破,同時能在眾多的商業模式中,挑選最適合的一條路走,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順利存活。
印度則是隨中國之後,急速往上發展的國家,因為總理極力推動產業發展,使其資訊業和製造業,在短時間蓬勃發展,1998年時,印度僅有一家企業獲頒戴明獎(Deming Prize),但從2000年起至今,已經有11家公司獲此殊榮。
勇於創新商業模式
回到操作面,企業不能只是改進既有商業模式,也就是1970年代以來,以消費者立場為主的「改良型管理」,而必須在原有基礎上,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即所謂的「突破型管理」,積極開拓新顧客群、改變原有技術,或突破既有供應鏈。
上海牙膏廠公司,就是開拓顧客群的最佳實例,該家廠商起先把發展重點從國內逐漸拓展到海外,但仍停留在「改良型管理」模式,真正邁入「突破型管理」模式,是從單純賣牙膏轉型進入原料銷售,同時在大陸其他省份建工廠,把設備和原料銷售過去。最後,還進一步開拓美齒、口腔清潔等相關連鎖產業。
上海牙膏廠公司的突破關鍵,在於改變傳統顧客群,從原來的一般顧客群,移轉到公司和企業,但在邁入口腔清潔產業時,又再度回到一般消費者身上。透過不斷突破商業模式,上海牙膏廠利潤大為提升,從1994年到2001年,增長近乎11倍。
法國FAVI公司,則是勇於技術突破的典範,FAVI原先製造污水道處理相關零件,發展到一定瓶頸時,開始製造水錶,緊接著生產汽車排檔零件、馬達重要零件等,為了改變商業模式,FAVI不斷追求技術改變,也的確促使公司持續成長。
突破管理不怕麻煩
日本ASKUL文具廠商,則是改變供應鏈的例子,身為傳統產業,ASKUL徹底打破原有由上而下的供應鏈模式,過去產品是從生產、大盤商、中盤商、零售商到消費者手上,ASKUL轉型後,改成製造產品目錄,透過e-mail或傳真,送到消費者手上,接到訂單後,立刻宅配或郵寄到家。ASKUL進行供應鏈變革後,從2000年起,營業額呈現巨幅成長。
「不要想著績效,一直往前突破就對了!」千萬不要安於現況,以為持續改良就能成功,如果不能徹底改變商業模式,原本看好的企業,最終都將走下坡,唯有突破、再突破,成功就在彼岸。
(作者是日本全面質量管理學者)
【2005/10/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