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馨
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司馬正次融合畢生精華提出「司馬理論」,強調新時代經營者必須具有預測未來、放空自己、先義後利、前瞻性眼光及蒐集外部資訊五大領導能力,同時認清自己的立足點,認真付諸實踐,才能開創新格局、打造企業獨特性。
企業經營者要有「第三隻眼睛」,具備預測未來、迅速決斷並且付諸實踐的能力。就像一片滔滔江海,誰能往下看透海底、攫取全貌,誰就有能力抓準未來趨勢,毅然帶領團隊往前走。
其次,必須具有「脫學習(un-learning)」的能力。這並非否定學習,而是強調不拘泥於過去,尤其是過去的成功經驗,惦記過往的光榮歷史,就會喪失看見未來的能力。忘記過去的成功相當困難,若辦不到,就無法勝任領導工作。
司馬正次強調,現在是國際化的時代,別管自己是台灣人或日本人、男或女,更別花精力思索「我為何生在世上?」的問題,甩掉這些猶豫,忘掉舊有的常識、慣例,才能迸發新思維。
其三,必須謹守「先義後利」的原則,不要只想滿足眼前的顧客。也就是說,企業能創造新價值、有新貢獻,社會自然就會接受、認同這些新思維,利潤自然就跟著來,可惜,許多企業主滿腦子想的是利潤,反而賺不到錢。
先義後利,不是要創造市場占有率第一,因為爬到高峰代表即將走下坡。先義後利是創造自我「獨特性」,形成自己的品牌,這是任誰都無法複製的。
「與其競爭,不如創新。」司馬正次說,公司絕對不能只為賺錢而存在,要提供消費者更好的貨品和服務,就像一棵大樹,不自認最了不起,卻是獨一無二的,誰也無法取代。
其四,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司馬正次提出看事情的兩種角度,第一種是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做得不順利」的事情,容易導致失敗;第二種則採取積極態度,要求「好上加好」。
舉例來說,製造廠商發生不良品、交貨遲延的危機時,不要傾全力尋找不良品原因、拚命趕上交貨時限,而要把精力放在尋找新機會上,才能創造契機。
最後,最高領導者必須把30%的精力,放在蒐集外部資訊。儘管公司內部不斷發生很多事,大家忙著蒐集內部訊息,希望找到改善的空間,事實上,外部資訊才是萌發創意的來源,領導者必須投入心力引進外部新思維。
「發展獨特性,才能如魚得水。」司馬正次認為,經營者的價值觀,終將呈現在公司的經營方式上,所以每一位企業領導人,都必須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學,這是企業發展獨特性的基礎。他以「不動點」來形容,就像上海牙膏廠公司一直創新商業模式,但不管賣牙膏、銷售原料或開拓口腔清潔市場,都沒有脫離最初的核心範疇。
因此,領導者或企業推動創新前,必須先了解自己「不會改變」的特質:我最擅長什麼、我所追求的最終理想為何、哪種生活方式與我心靈契合?釐清自己的不動點,才不會做出違背本質的事情。
【2005/10/21 經濟日報】
1 則留言:
空才能裝的下水,捨得才有新意,與我尊敬的同學共勉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