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9日 星期四

經營智慧》與競爭者分享創新知識

■ 蔡翼擎

保護企業的技術知識可以確保經營績效,這幾乎已是商場上的ABC智慧,然而企業界實例及學術界實證研究顯示,在某些情況下,與競爭者分享新知識,反而可以提高經營績效。
研究創新科技社群如何從外部取得知識,以及技術外溢效果對企業競爭地位的影響,逐漸成為社會學與商學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
企業創新的價值最終必須經由商業化來實現,能否成功將創新商業化,除了本身的技術策略,也涉及許多企業在創新環境體系內的互動。
世界經濟發展是以「國家」為主要個體,因此傳統上創新環境的建立就如投資環境,是各國政府的任務。良好的創新體系應能使企業透過政府建立的互動機制,與體系內的大學、研究機構或其他從事創新活動的企業,充分接觸,透過資源與機構的整合,提高企業創新商業化的成功機率。此種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顯現的特質及重要性,便是其知識的外溢傾向是本土化於國家或區域內。
但逐漸增加的國際誘因,促使高科技創新活動朝全球化發展,一些具體的創新實例與學術研究顯示,傳統以國家為思維疆界的創新體系也應擴大成全球化的創新體系(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GIS),提供全球化的資源與創新性機構。可預期的是,如果GIS建制良好,則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將能透過與GIS的聯結而提高創新績效。
「資本限制」與「規模經濟」原本就是促使產業走向全球整合的兩股力量,創新也是經濟活動,自然會在經濟力量的引導下不斷產生體制革新。如果GIS夠開放而有效率,企業能由GIS取得資源與機構的充分協助,則相較於以往僅能靠國內實驗室,各國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支出將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更貼近產業科技的發展趨勢,也更能商業化。
在此種以全球為思維疆界的創新體系內,企業必須貢獻個體的創新知識,來健全知識分享的機制,並極大化知識的外溢效果,才能提高整體高科技產業創新成功的可能性,進而使在體系內使用資源與分享知識的自己,也能提高創新績效。
因此,許多全球化高科技企業的經理人與研究者,制訂技術與研發策略時,思考的已不是如何「獨攬」所有研發,而是如何透過GIS取得其他世界級競爭對手的合作與分享。
【2004/12/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