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7日 星期二

創造行動性知識

■ 韓志翔
2004年管理學會年會(Academy of Man-agement)8月間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澳良舉行,本次年會的目的不僅在創造與擴散管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提高管理學的研究與知識以及實務的相關性,對組織與社會有更大貢獻。為了達到上述目的,管理學會認為,知識必須付諸於行動,亦即強調「知行合一」的理念。基於此一理念,本次年會的主題即訂為「創造行動性知識」(creating actionable knowl-edge)。
學術與實務的鴻溝
截至目前為止,雖然管理學者已在學術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方面有所進展,產生許多理論與實證的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在實務應用方面的功效仍有待加強。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許多研究不能夠跨越學術與實務間的鴻溝,造成應用情況不佳。充其量,這些研究仍停留在和實務界有一道鴻溝的學術領域,甚至使用一些一般人不易理解的秘教性術語來敘述,大大降低被實務界應用的可行性。
因此,很少實務管理者有意願或能力閱讀管理學者所寫的研究報告,他們大多數傾向閱讀一些較為通俗與可讀性高的文獻,或根據本身的經驗來作為採取行動方案的依據。有識之士一直都關心這個問題 ,認為學術性研究應能在實務上發揮影響力。管理學會前幾任會長便不斷強調,管理學者要注意本身研究與實務的相關性,以及在實務上的應用性。
因此,他們建議往後應該有更多的行動研究,強調理論必須透過組織應用得到驗證或修正,也就是加強知識的應用性。而這些應用性知識包括外顯性與內隱性兩種。雖然有部分學者提出這種新的方向與焦點,但在行動性知識的進展上仍然緩慢,主要因為許多研究忽略與實務界的對話,學者關在象牙塔中閉門造車。
此外,學者常常是為迎合某種學術期刊的要求,或某一研究領域學者的特殊口味而撰寫論文,但其內容與用語,對實務工作者而言,是很難充分理解的,因此降低實務應用的可能性。在研究議題上,許多研究也多半囿於過去的研究與理論,比較不足以反映出當前企業組織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另一方面,美國大多數研究型大學內的獎勵制度,只鼓勵學術研究的發表,卻未大力肯定應用性知識的貢獻。近來台灣的學術圈也有類似跡象,這可從許多大學的獎勵制度略窺一二。凡是能發表於SSCI或TSSCI等期刊的論文,受到高度獎勵,但往往發表於這些期刊的文章應用性或為實務界參考的便利性並不高,而在實務上有相當參考價值的應用文章,未必受到獎勵。
學術與實務的對話
身為學術圈的一份子,當然不敢妄自抹殺許多認真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之辛勞,而是應該鼓勵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是在研究的過程上,應該對實務的應用與意涵產生更多影響。好的研究應包含紮實的理論基礎、影響深遠的實務意涵。
參與這次管理學會年會後,本人最主要的感想與心得如下。
一、多與實務界人士互動,以瞭解他們目前最關心的問題。管理學者與實務人士應盡可能多對話與合作,使學者在知識創造的過程中,能夠產生與當前管理實務問題更相關,並且更具有實質性價值的知識內容。
二、將這些重要的實務問題導入研究範圍,以較系統化與科學化的方法來研究。
三、不僅做嚴謹性的研究,同時要盡量使用比較通俗性的語言,將研究成果普及化,嘉惠企業組織,以提升其經營績效。
四、在往後的研究與教學過程,要盡量努力將理論與實務做最好的結合,在學術與實務應用上都產生正面影響。
企業界的鼎力相助
除學者要加強上述努力,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之間的橋樑,也有待實務界人士細心體會某些研究的深層意義,並善加運用於管理實務上。例如,員工參與組織決策、組織內主管與部屬間互信的程度,對員工的組織承諾與正向工作行為,有正面的影響。
如果管理者能夠瞭解上述的關係,落實員工參與組織決策的制度、培養高度互信關係,效果便會逐漸浮現,有助於提升組織績效。
作者是政大企管系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