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思考大師狄波諾翻新你的思考力

思考力是一種可以鍛鍊的技能,但是學校沒有教

智力和思考力有什麼不同?智商高的人一定比較會思考?邏輯強思考力也就厲害?

智力就像是汽車馬力,一出廠就裝配完成了,思考力則像是駕駛技術,可以透過訓練而精進;不會開車的人即使坐上千萬名車也毫無用處,優秀的賽車手卻能將老爺車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其中的關鍵不在天生的智力,而是後天訓練的思考力。但是此項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重要技能,在學校卻找不到相關的課程。

知覺思考方法不正確,邏輯再強也沒有用

知覺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和方式,是思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哈佛教授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研究證實,90%以上的思考錯誤都肇因於知覺的錯誤而非邏輯的錯誤。如果你的知覺有限,邏輯再精準,導出的答案也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與擴展知覺和思考力的方法及工具。

■ 內文簡介

〈前言〉一套有關知覺的思考課程

學校教育對思考技能的關注少得令人吃驚,大眾荒謬地認為,擁有資訊和智力便足以應付一切。然而智力就像是汽車的馬力,思考則像是駕馭汽車的技能。有些智力高的人其實是差勁的思考者,反而是一些沒那麼高智力的人卻是較好的思考者。

政府的就業計畫中,只用5小時教導失業青少年如何思考,就使他們的就業率提高了500%。這些青少年輟學離開學校時,大多認定自己愚笨;一旦他們發現自己一點也不笨,自信心便會提高,不僅應徵得到工作,也能保有工作。

學校浪費了社會三分之二的才能,而大學則使剩下的三分之一貧瘠化。

學校確實教導了部分層面的思考,但不外乎邏輯、批判性思考、分析等等。它們確有其價值,只不過僅佔整體思考的一小部分,就像汽車的左前輪是很重要,但是光靠一個輪子還不夠。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的研究顯示,90%思考的錯誤肇因於知覺的錯誤而非邏輯的錯誤。著名的哥德爾定理(Goedel’s theorem)證明,你永遠不可能證明一個系統內邏輯起始點的真偽。如果你的知覺是錯誤的,那麼無論你的邏輯有多傑出,得出來的答案都將是廢物。(譯注: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是指在任何相容的數學形式化理論中,只要它強到足以蘊涵皮亞諾算術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構造一個體系中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的命題。)

本書提出的方法,都是有關知覺的思考:我們如何看待世界?我們如何改善我們的知覺?這些方法,過去三十多年來已經廣為全球許多學校所採用。在南非的一個礦場裡,完全沒受過教育的礦工學過這套方法之後,打架的次數從每個月210次降到只剩4次。

空間上,我們有確切而正規的指引可遵循:北方、南方、東方和西方。本書也提供一些正規的指示以導引我們的知覺。假如順其自然,知覺只會專注在吸引我們注意或是符合我們情緒的地方。本書中所闡釋的注意力指引,建構的是有助於思考的架構。如果能更看得更清楚局面,你的思慮和行動就會更合宜。

學習如何思考,會讓你更能掌控生活,不再受環境、情緒和旁人所迫,你可以把事情想清楚再下決定。

從4歲到90歲、從唐氏症兒童到諾貝爾獎得主、從沒受過教育的礦工到最高階的經理人,這些方法在許多不同的人身上都發揮了功效。它們不但非常簡單,也非常有效。

第1講 思考是一種技能

你有兩種選擇:

1. 思考和智力有關。智力是由你與生俱來的基因所決定,你無法輕易改變你的思考,就如同你很難改變你眼睛的顏色。

2. 思考是一種可以不斷改進的技能,透過訓練、練習和學習如何做得更好就可以改善。思考與其他技能沒什麼不同,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就能改善思考的技能。

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可以輕易地融合為一。

智力就像是汽車引擎的馬力。心智的「智力」潛能有可能在一出生就確定了,至少有一部分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但即使如此,仍然有證據顯示心智的運作會改變大腦內?的特性,就像使用肌肉也能改變它們的特性一樣。

汽車的效能並非取決於汽車的馬力,而是駕駛汽車的操控技能。所以如果說智力是汽車的馬力,那麼「思考」就是操控汽車馬力的技能。

智力是潛能。思考是操作技能。

如果我必須為「思考」下定義,以下是我的看法:「思考是操作技能,智力憑藉此技能依循經驗行事。」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查看汽車型錄,就會得到兩項重要的結論:

1. 如果你擁有一輛馬力強、性能優越的汽車,就有必要增進駕駛技術,不然你將無法充分發揮它的最佳效能,甚至還可能危及他人。同樣的,智力高的人也需要改善他們的思考技能,以便充分運用他們的高智力。大部分的高智力潛能,都以各種方式被糟蹋掉了。

2. 如果你擁有的汽車馬力較弱,那麼你得培養卓越的駕駛技術,以彌補汽車馬力的不足。所以,自認智力不高的人可以藉由改善思考技能強化他們的表現。

智力陷阱

在業界廿五年的經驗使我確信,許多自認為智力高人一等的人其實不見得是好的思考者,他們掉入了智力陷阱。這樣的陷阱有許多面向,這裡我只討論其中兩項。

智力高的人對任何議題都有其觀點,也會運用本身的智力來捍衛觀點。智力愈高的人愈能捍衛其觀點,而愈是如此,他就更不覺得有必要嘗試改變,或是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對的」,何必尋求改變或聽取別人的意見?因此許多智力高的人受困於差勁的想法中,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觀點捍衛得太好。

智力陷阱的第二個面向是,一個在成長過程中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的人(可能確實如此),會想從中得到最大的滿足。而憑藉聰明才智獲取獎賞最快又最有效的方式,則是「指正別人的錯誤」,這種策略可以使你得到立即的效果,並且建立你的優越感。相對來說,肯定、積極的心態所能得到的回報會少很多,你可能得花上多年時間才能發覺新想法確實管用,更糟的是,你還得仰賴建言的對象會喜歡你的主意。顯而易見,以吹毛求疵和消極心態運用智力更具吸引力;具有「批判性思考」就夠了的荒謬西方觀念,則使得情況更糟。

練習不保證改善技巧

在求學期間及往後的人生,大部分的人都必須不斷地思考。他們必須在工作生涯中費力思考,下了班也一樣。這一切的思考「練習」,就必然會讓人們成為更佳的思考者嗎?

不幸的是,練習不保證會改善技巧。

想想一位已經60歲的記者,每天工作時都得打成千上萬個字。即使一直用兩根手指頭打字到60歲,長期鍛鍊「兩指神功」也不會讓人突然間成為「十指打字」的好手。

所以,如果你長年練習低劣的思考方式,你將會成為一個「極有技巧的差勁思考者」。假如那位記者去上課學習「十指打字」,即使是晚年才開始,也會成為「十指打字」的好手。同樣的,光練習思考還不夠,必須直接專注思考的方法。這正是本書所要討論的議題。

學校真的有在教「思考」?

不論是世界上的哪個教育體系,都會標榜它們主要的教育目標之一是「教導學生如何思考」。那麼,它們真的教導學生如何思考了嗎?

只會料理義大利麵的廚師,算得上是位卓越超群的大廚嗎?如果一輛車子只有一側有前輪,還會是一輛有用的車子嗎?義大利麵或前輪本身並沒什麼不對,但只是有就夠了嗎?

在我們整個教育過程中,有多少學校將「思考」列為課堂上的學科?為什麼不?如果思考是這麼基本而重要的技能,為什麼不乾脆將它列為課程?

這個問題有幾個「答案」:

1. 思考本身從來沒有明確列入學校教育的課程,所以現在也不該教。學校教育深陷傳統的泥淖中,決策者的經驗和價值觀都建立在過去的時空環境,然而世界正在改變。

2. 在一個穩定的世界中,只要教導「資訊」(information)便已足夠,因為這樣的世界會持續至學生終身。資訊會告訴你要做什麼,思考是多餘的。希臘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建立了「知識」(knowledge)便已足夠的觀念,一旦有了知識,所有其他人就會跟隨你。同樣的,這又是個老舊荒謬的概念。光有知識還不夠,思考中的創造性、建設性、構思和操作層面都與「知識」同等重要。

3. 大家會認為,我們在上諸如地理、歷史、科學的學科時,就已經學到夠多的「思考」。這是個危險的謬論。我們的確會在課堂上學習到一部分有關分析、資訊蒐集和辯論的思考技能,但是在離開學校之後,我們所需的思考技能遠多於此。然學術界怎麼會知道呢?多年來我的研究成果在業界的應用,使我得到非常清楚的結論:分析和判斷還不足以應付一切。

4. 儘管面對所有相反的證據,有些人仍然武斷地認定思考是無法直接用教的。沒有「思考」這回事,只有「思索科學」或「思索歷史」。雖然每門學科領域確實都有獨特的風格、需求和模式,但還是有某些基本的程序是貫通所有領域的。舉例來說,「評估優先順序」、「尋找各種可能」、「提出假設」和「想出新主意」就適用於所有領域。看完本書之後,你會瞭解我的意思。

5. 目前沒有實用可行的、直接教導思考的方法。這樣的回答應該是基於無知。實用可行的方法的確存在,例如CoRT思考課程(CoRT是認知研究基金 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的簡稱),就已經在許多國家的各種不同文化、不同能力的人身上應用多年了。在委瑞內拉,每個學童每星期得花兩小時在「思考」上,直到學校教育結束;在馬來西亞,高等理學院直接教導思考的課程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歷史;在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許多學區的學校都已經採用CoRT課程;美國佛羅里達州戴德郡(全美第四大,一個相當棘手的學區),採用我的「六頂思考帽課程」(Six Hats programme)已經有好些年了。到目前為止,針對教導思考的成效所做的研究中,澳洲昆士蘭詹姆士庫克大學湯斯維爾分校(James Cooke University, Townesville)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教授的研究成果最為傑出。他的研究顯示,即使只是短短7小時的直接教導思考,也能產生很大的效果。英國在這方面還落後很多。

批判性思考只是汽車的一輪

有些學校確實有安排「批判性思考」的課程。批判性思考是思考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本身仍有不足的地方。就像汽車只有一邊有前輪:輪子本身很好沒問題,只是光這樣還不夠。

由希臘三哲人所建立的舊式思考概念,使得批判性思考永垂不朽。這個概念的精髓,是分析、判斷和辯論便足夠了:在「尋求真理」時它既然足以勝任,其他的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只要你刪除「不真實」就夠了。

批判(critical)一字源自希臘文kritikos,意思是判斷。雖然判斷思考有其作用與價值,但缺乏創新(generative)、成效(productive)、創造性(creative)和策劃(design)等非常重要的思考層面。如果讓六位訓練有素的傑出批判性思考者圍成一桌,一起討論,除非當中有人提出建設性的提議,不然他們只會原地踏步,無法進一步達成任何結論。即使是建設性的提議,一開始也會招致所有其他人的批評。

現今全球各地之所以存在許多延宕多年還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因為傳統的教育誤以為分析、判斷和辯論便足夠了

我們的科學與技術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展,並非得利於批判性思考,而是得歸功於「可能性」體系。可能性體系超越我們的資訊,創造出假說和遠景。它們給了我們基本架構,讓我們可以藉此審查事物,而且有了得以持續進行下去的依據。批判性思考的確發揮了部分功效,因為如果知道你的假說是要接受眾人批判,你就會先設法強化。但只是挑毛病摧毀一個假說,並不能孕育更好的假說;要孕育更好的假說,關鍵就在於創造力。

從人文角度來看,我們迫切需要打破「批判性思考便足以應付一切」的觀念。若繼續抱持著這樣的觀念,那麼我們永遠不會認真專注在創造性、建設性和策劃層面的思考。

重點不在邏輯,而是知覺

除了高技術性的部分外,知覺(perception)也是思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謂知覺,是指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哈佛教授大衛.伯金斯已經證實,幾乎所有的思考錯誤都肇因於知覺錯誤。在現實生活中,邏輯上的錯誤相當罕見;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堅信思考這檔子事不過是要避免邏輯上的錯誤而已。

在電腦發展初期,有個簡單的縮寫字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它的意思是,就算電腦的功能完美無瑕,只要你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結果還是垃圾。

同樣的道理完全適用邏輯思考。如果你的知覺有限,精準的邏輯將會導出不正確的答案。不當的邏輯導致劣質的思考,這一點每個人都會同意。反過來說則根本不對:精確的邏輯並不能造就良好的思考。假若知覺貧乏,好的邏輯會讓你得出有缺陷的答案。其中甚至還有個風險存在:良好的邏輯帶給人虛假的自傲,因而更堅持己見、緊抱著錯誤的答案。

本書與大部分談論思考書籍的不同之處,就是重點不在邏輯而在於知覺。

目前看來,知覺的作用很可能是「自我組織資訊系統」(self-organizing information system, 參見《思考探奇:心智的歷程》The Mechanism of Mind與《我對你錯》I Am Right You Are Wrong, 兩書中譯本均由桂冠出版)。這樣的系統可以串聯資訊、建立模式。但我們的思考卻也可能因而陷入模式之中,走不出去。所以我們需要採取某些方式來擴展知覺,以及改變知覺(有創造力的)。這些是本書要討論的內容。

改進思考工具

木匠都擁有、學習如何使用的各式工具。鎚子、鋸子、刨刀和電鑽……,每種工具都有特定的功能,技術熟練的木匠,都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什麼工具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同樣的,本書也會提出一些非常基本的思考工具,它們都很簡單但十分管用。

你可以學習、練習使用這些工具,一旦你發展出使用這些工具的技能,即可將它們運用在各種不同的狀況中。

這些工具,可以說是「引導注意力的工具」(attention-directing tool),掌握了它們,我們馬上就可以隨意引導注意力。否則我們的注意力會遵循經驗所設定的模式,然後陷入其中一直轉圈圈。

這套方法迄今已經應用了三十年,而且成效卓著。它容易學習、方便練習,也很容易運用。

比起其他教導思考的方法,這套工具法更簡單也更有效。

只教導人怎麼避免錯誤,成效終究有限。你若只想避免所有開車上的錯誤,乾脆把車子留在車庫中算了。

爭辯和討論一個議題可以鍛鍊思考,不過別忘了那些互通技能(transferable skill)。

追隨卓越導師的思考方式也是一個辦法,只不過前提是要長時間的接觸,以及卓越導師是否唾手可得。

每項工具都很容易學,一旦學會就能正確運用。

我們的心智中充滿「描述性的」概念,例如桌子、商店、書籍、教育等等。思考工具的作用,是藉助一些「執行性的」概念來配置心智,使我們能在思考的不同點上,依照自己的期望指示自身的心智該如何運作。思考是一種可改進的技能──只要我們有心改善。

工具法是一套改進技能強而有效的辦法。本書中會敘述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它們取材自基礎的「CoRT思考課程計畫」(CoRT Thinking Lessons programme),這套課程已經成為許多學校的教材,廣泛應用在各個不同年紀與能力的人身上。

■ 作者簡介

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

長年教導思考為一種技能,使他成為許多人心目中此領域的泰斗。三十多年來他率先倡導「仔細思量思考」,著有暢銷書《六頂思考帽》、《思考探奇:心智的歷程》等六十餘部,並翻譯成中文、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巴薩印尼文、韓文和斯洛維尼亞文等二十七種語言。他的思考課程廣為人們採用,從偏遠的南非村落到美國維吉尼亞州名校諾福克學院,數百萬名學生遍及全球。

全球許多龍頭企業以及政府機構都向他請益如何思考。他創立了國際創造思考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reative Forum),其成員涵蓋了各領域的傑出企業(IBM、杜邦、雀巢、英國航空等等)。他也在紐約成立了國際創造思考辦事處(International Creative Office),與聯合國和其他國際團體合作。

愛德華.狄波諾曾獲得羅德茲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就讀,攻讀醫學和心理學,而後任教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和哈佛大學。他所創造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這名詞,如今收錄在牛津英文辭典裡。此外,他也是著名的L遊戲的發明人,此遊戲是一般公認有史以來最單純的真正遊戲。而它的誕生是為了回應英國已故的著名數學家劍橋大學李特伍德教授的挑戰。

■ 譯者簡介

吳春諭

研讀自然科學,曾於出版社任職多年,譯有《發現科學》等書。

■ 書籍資料


書 名: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思考大師狄波諾翻新你的思考力
作者:愛德華.狄波諾
譯者:吳春諭
出版社:城邦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條碼-ISBN:97898623502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