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企業熱中舉辦創意競賽,但要讓得獎創意落實,還有賴輔導協助的配套措施。 以若水舉辦的「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為例,參賽團隊成員不見得都具有商業背景,因此,主辦單位為入圍的八支隊伍,安排五天實習課程,包括行銷策略、焦點團體訪談、解讀財報等,讓這些想創業的人,實地演練經營管理之道。 最後勝出的優勝團隊,若水將投資500萬元,依競賽規定,這些團隊要在成績公布後三個月內成立公司,並至少投入一個全職人力經營新創事業。 若水也組成義工團隊,成員大多是學有專精的各領域高階主管或退休人員,提供創業團隊顧問諮詢。 獲得優勝的「曙光計畫」團隊,希望透過有機農業的產銷,輔導原住民就地就業。團隊領導人陳雅楨是位社會工作者,她表示,實習課程讓她收穫很大,也深刻了解,要更加緊學習商業知識,才足以擔當公司營運的重任。 陳雅楨坦言,「曙光計畫」是此次決賽時唯一勝出的團隊,肩負一定要成功的壓力;幸好若水給予支持力量,讓他們覺得「不會孤單」。 若水國際創辦人張明正在決賽結果出爐記者會後,立刻與「曙光計畫」成員開會,商討成立公司相關事宜,並邀請前農委會主委孫明賢等人組成專業顧問團隊,擔任顧問,讓這個營運模式能付諸實現。孫明賢說:「為台灣的農業和公益打拚,讓我退休後的生活更有意義」。 近年來企業舉辦創意競賽、設計比賽蔚為風潮,企業一方面可物色優秀的創意人才,另一方面,則可提升公司曝光度及強化形象。 但綜觀台灣的各種創意競賽、設計比賽,大多停留在「頒獎完就結束」的階段,沒有進一步的輔導或協助措施,有些比賽更是只舉辦一兩次後就難以為繼,讓很多創意只是曇花一現。 過去藝文界人士曾大力倡導「藝企合作(Arts & Business)」模式,也有人呼籲退休的企業人士,投入文化志工行業,以他們的商業專長協助藝文推廣或經營;不過,台灣的A&B大多停留在贊助階段,真正能協助藝文產業化的,尚屬少數。 很多文化創意的創業者,苦於無法找到商業專業的輔導與協助,若水嘗試一步步協助創業者將計畫落實的比賽規則與步驟,或許值得文創競賽主辦單位參考。 【2008/02/15 經濟日報】 |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管理話題》落實創意 從競賽後開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