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劉清明】
當一連串國際間負面的企業事件爆發時,無論您是如何稱呼這些駭人聽聞的現象,「企業醜聞」、「會計醜聞」、「交易醜聞」或「治理醜聞」,這些事件在第一時間對企業本身、相關主管機關、周邊專業機構、企業合作夥伴及資本市場投資大眾的傷害,實在無法合理估計。
在有形與無形雙重的負面衝擊下,實質的損失雖已無法避免,但從失敗案例中的經驗與啟發,卻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正向資產。國際間公司治理的改革運動,亦是因應此衰敗商業倫理下的新機制。一時之間,無論是各國政府、各大跨國企業、甚至是民間的非政府組織,皆紛紛投入以公平、公正、公開、與誠信為訴求的公司治理觀念與機制的導入,試圖透過商業倫理與治理觀念的重建與內化,重新打造一個能確保國際間,商業活動的永續發展,與企業及其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利價值最大化的運作模式。
目前國際間對於公司治理的評等指標眾多,舉凡紀律、可靠性、責任、公平、獨立性與透明度等,皆為其中重要項目之一。我國今年在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和里昂證券針對亞洲各國(共11國)的公司治理報告中,在各國治理項目平均得分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日本、泰國、和香港;在紀律(第一)、可靠性(第二)、責任(第二)、乾淨與綠化(第三)和公平(第五)等評比指標中,亦皆有不錯的表現,其中,較差的兩項為獨立性與透明度。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政府與諸多民間機構對於公司治理的推動與投入甚深,從觀念上的啟蒙、法制的配套、教育的深耕,甚至於依照我國國情、文化、與企業環境,進行開發符合國際趨勢的公司治理制度評量機制(今年已進入第三年),以協助國內企業向上提升或與國際接軌。在作法上,無論是強調董事會的組成結構、獨立董事的引進、董事會下功能性委員會的成立、資訊的充分揭露,以及董事會與經理人間的合作溝通等主題,都是有系統地由上而下與由內而外從決策核心,導引企業邁向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的具體作為。
筆者以為,公司治理的發展策略應是配合個別企業的發展基調,所勾勒出多元面向的發展目標。至於不同目標的達成率,應有其階段性的意義與價值。相關制度的建立與學習的過程,應是未來績效表現的必要條件,而持續對制度與作法的調整與內化,以及觀念上的正確認知,才是公司治理能成為企業無形資產的充分要件。
獨立性與透明度本身即是一個具相對性特質的指標,換言之,絕對的透明度與獨立性狀態應不存在。企業必需透過不斷的學習,以掌握適度與合理的獨立性與透明度,進而找出能提升企業本身與利害關係人共利的多贏局面。我國的企業在此兩項指標上,應存在著極大的努力空間,獨立董事與功能性委員會在提升董事會的相對獨立性與策略功能強化,進而影響透明度的政策,的確具有拋磚引玉的影響力。
萬事起頭難,有了開始才算取得未來可能逐步調整與改善的門票。俗語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公司治理最佳實務的形成,無論是在國際間或國內,均應是客製化的發展模式;在不同的國情、環境與文化下,以企業的發展為導向,以自律的組織文化為平台,以團隊的共識為基礎,再輔以多元化自我調整與改善的企業目標。因此,在追求永續發展的目標下,時間將不是問題,階段性的績效也不是距離,在取得法制環境與觀念上立足點的平等後,公司治理將可成為企業自發性、內化、與多面向自我突破的無形資產,也是所有利害關係人對其客觀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吧!
最後以“Practice makes perfect”共勉之。
(作者是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特約研究員、銘傳大學專任講師暨內部稽核師)
【2007/10/2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