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松林
什麼叫做賺錢呢?憑智慧或勞力換取經濟性的報酬,那就是賺錢。在正常社會情況下,制度比較健全,高所得收入來自以下三種類型:
憑藉智慧:像比爾‧蓋茲,讀了一年大學就去開電腦公司。另外,在日本,個人所得的前幾名都是作家、小說家。一個國家的有錢人如果是憑著智慧賺錢,表示該國的制度比較健全。
承擔重大責任:如新加坡公務員待遇高,日本各部會首長所得排名前十名,他們做不好都要面臨立即下台的命運。
從事高危險工作:如747飛機正駕駛月薪50萬元,但得有6,000小時飛行經驗,投入成本高,相對的報酬就高。
一個國家的高所得如果不屬於這三種類型,那個社會就不正常、不健康。
個人與社會的無形財富
工作可以賺取有形的財富,有貨幣酬勞或提供午餐、交通車、免費看病等福利。但更應重視的是非物質所得的無形財富,如自我成長的機會。譬如博士生拿到學位,跟著大師級教授幾年,儘管研究助理費低微,收穫就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國家公園解說員也可以視為高所得群,因為他們滿足自己的表現欲,而且可以保持身體健康。
還有像故宮、歷史博物館的解說員,能看到世界上最美的文物,獲得美感,那也是一種所得。像我推動社會運動,看到社會的改變或理想的實現,也是一種所得。
就個人而言,健康等無形的財富,比錢財還重要。躺在病床上好幾年的有錢人,還不如健康的窮人。擁有特殊技藝、聲望地位、好朋友、和睦家庭,比旁人自由、有自主性等,也都屬於個人的無形財富。
至於社會資財,則屬於全體民眾。例如,《經濟學人》大力報導愛爾蘭完善的居住環境,因為那兒的社區謹守道德倫理,鄰人相處和睦。
其他的社會資財還包括良好的基礎建設、收藏豐富的博物館、公園綠地、文化資產、完善的教育體系、經濟安定、人權受到保障、有效率的政府、公平的發展機會等。
談到花錢,關鍵在於花錢是否有意義?如果賺小錢但卻花得有意義,就算是富裕的人。
六大消費花錢原則
要做個有智慧的消費者,就要由綠色消費主義出發,依現代觀念來盡消費者的義務:
減量消費:減少消費,能不買就不買。在維持生命原則下,先問自己:「不買會死嗎?」我1991年以來,一直穿過時的衣服,沒再買過新衣服。
循環使用,多用幾次:有些用完就丟的東西,表面看是便宜,但買多了,反倒比較貴。不要買便宜的衣物,而要買合身好看、天天能穿的衣物;以穿的總時數除以價格,算起來才是真正的便宜。
再生使用:有原料可再生使用的產品。
符合經濟原則:地球資源有限,禁不起無謂的浪費,儘量少用耗竭性的資源。買東西以用的材料少,不占空間為原則。不妨想想,若住家一帶房地產1坪33萬元,買的東西占了半坪空間,就等於要17萬元。我和家人相互約定,只要人回家就好,不帶其他東西回來。此外,食物烹調避免消耗過多能源的方式,如燉煮,多吃生食。
生態主義:購物時了解原料是什麼,生產過程是否有汙染。若造成生態汙染,就拒絕購買。科學雜誌曾經報導,再過50年,紐約、東京都要陷在海底,這就是人類不重視生態所帶來的禍害。
平等主義:對於歧視婦女和少數民族、認定某宗教不好或強迫員工信仰宗教的企業,都要拒買他們的產品。
平等主義進而衍生到平等對待所有眾生與天下萬物,因為動物如果都死了,人還能夠存活嗎?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一個人若殘忍對待動物,對待人也是一樣。」
賺錢、花錢都不是人生的手段,而是道德的修為,養成習慣,做個充實圓滿的人,做個日本人所謂的「人格者」。
(本文摘自總統府國策顧問柴松林基隆文化局演講「賺錢與花錢的新哲學」,李大同整理)
【2005/11/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