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費者心目中理想品牌大調查」邁入第24屆,觀察今年的調查,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過去只從「消費者」位階去討論品牌的高度已不足解釋現況;加上金融海嘯推 波助瀾,如今社會所面臨的是整個人類生活形態的轉變。我們所關注的焦點,也應該從單一的消費者、工作者,拉高為更為寬廣的「生活者」層面。 科技生活 創意才能挑動購買欲
生活周遭的變化遠比想像中來得急遽、寬廣。 10年前桌上型電腦才剛普及,今年台灣電腦同業公會最新的數據是,每賣出四台筆記型電腦,才會賣出一台桌上型電腦。以前相機是出遊才攜帶,現在大家把數位相機當成「日用品」,不光拍照,還列印出來做月曆、T恤、馬克杯。 「科技變得生猛酷炫,更重要的是大量走進生活,所以業者也要讓消費者一直在daily life中看到自己的品牌,」HP惠普科技消費通路及噴墨影像系統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佩儀說道。 人類從工具理性、交易理性,逐漸轉變為精神和實際需求層面的生活理性,也迫使過去只懂製造業邏輯的企業,進化為以創意、創新思維為主的經濟體。 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解釋,人類社會開始全面重視風格、品牌、消費體驗,其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自於許多工作場域的壓力;因此,企業必須有創意,產品要有美感,必須了解消費者內心的欲望和渴望,產品才賣得出去。 品牌價值 經濟品質品味 缺一不可
不過正當全世界喜悅創造品牌價值的同時,美國華爾街的一顆地雷,卻毀滅式地打擊全球數以萬計的品牌堡壘。 金融海嘯首先造成奢侈品市場全面下滑,LV、Gucci、Giorgio Armani股價一洩千里,中國奢侈品市場掉了15%;緊接著是大眾品牌面臨危機,美國三大車廠快要倒閉關門,連日本豐田汽車也因為嚴重衰退,關閉許多海外生產線。 商業規則要改變了嗎?品牌操作的鐵則要失守了嗎?從「消費者心目中理想品牌大調查」可以觀察到,品牌的排名雖產生變化,但並不代表品牌價值自此消失。 對生活者來說,品牌當然還是重要的,因為品牌曾經帶給他們消費經驗;但他們更在意品牌提供的「價值」,對口袋缺少銀兩的生活者來說,現在的「價值」就是實用、划算,他們想要有品味又平價的產品。 調查結果顯示,「經濟+品質+品味」的產品心占率,遠勝過強調形而上感官體驗的商品。例如,航空業第一名的長榮航空,心占率足足比新加坡航空多了20個百分點,強調簡單平價的本土筆電雙天王Asus、Acer,也把強調品味的Sony拋在腦後。 連鎖咖啡店的星巴克還是第一名,但是新崛起的85度C緊追其後;汽車產品最為顯著,較省油的日系品牌日產、豐田分據前兩名,以豪氣大方著稱的美國車,則被甩到第三名,或是跌出三名之外。 許多結果顯示,過去專精於「符號形象消費」的商品,如今即使沒有全面退位,也元氣大傷。 優質服務 打造最佳消費體驗 長年經營精品品牌通路,微風廣場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認為,經濟不好會減損消費信心;但民眾的消費力仍然存在,品牌不可能消失,但族群的分類會更多、更明顯。 宜家家居(IKEA)台灣區總經理凌思卓表示,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企業很難置身事外,有實力的品牌不會消失,但要思考如何在品牌的利基點上去發展;所謂利基點一是品牌價值,一是品牌定位。 他指出,很多消費者習慣以價格來判斷品質,愈貴愈好似乎是一種迷思;其實好的東西不一定貴,聰明的消費者應從「性價比」來判斷。他舉例說明,桌子最常使用的部位是桌面,所以不必整張桌子都用實木製造;可以桌面用實木,桌腳用其他材質。 「用很高的成本請知名設計師去設計一個很棒的家具,很多人都做得到;但如果要用很低的成本去做,可能就需要一點點聰明了。」凌思卓說出IKEA極度崇尚「性價比」的品牌經營哲學。 弔詭的是,生活者的生活品質變好了,經濟卻變差,消費力減弱;未來理想品牌到底該怎麼做? 調查結果顯示,經濟環境變差,生活者的消費行為轉趨保守,但保守並不意味品味降低,而是代表對品牌的要求更加務實、挑剔。 現在的生活者無時無刻追求視覺刺激、聽覺洗禮、觸覺改造、嗅覺挑逗,但都加上「平價」的附帶條件。 品牌大師林斯卓以可口可樂為例。一瓶可口可樂不過十幾元,但它的曲線瓶身可是所費不貲,為的就是要創造品牌獨一無二的瓶裝觸感,「它號稱即使打碎了,摸著碎片,你仍可感知到它是可口可樂。」 剖析理想品牌調查結果,也可發現,不管生活者再怎麼轉變,品牌如能將產品從大宗物資、商品轉化成服務、體驗,創造品牌價值,讓顧客在使用前後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個品牌就能為企業創造最高毛利。 【2009/01/02 經濟日報】 |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市場觀測站》品牌新概念不為消費 為生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