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成功案例》農夫市集 活絡在地經濟

農產品交易全球化,長期下來比較有利大型農場的經營,卻擠壓小農的生存空間,未結盟、未加入產銷班的小農,如果不能找到利基,將面臨生存不繼的困境。

全球化讓散居各地的消費者擁有享用各種農產品的機會,但就所謂「食品里程」觀念來說,農產品長途運輸,不僅耗費不必要的冷藏、運輸能源、人力,也讓食物因長時間的運輸,失去新鮮度與流失大量營養素。

不過,不少國內消費者仍鍾情進口的有機農產品,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系主任董時叡分析,這是因為對本土有機農產品信心不足,認為進口產品品質較 佳,也較具公信力。但這與樂活生活的具體實踐方法相互牴觸。樂活是以環保訴求為考量,追求「在地生產、在地加工、在地消費」的生產、消費原則。

社區生產 在地消費

董時叡指出,近年來國外提出「公民農業」(Civic  Agriculture)的觀念,強調農業應該是屬於全民的,所有公民有權享受在地生產的生鮮產品,有機農產品應該以社區或特定地區作為生產、銷售、消費 的區域,讓農場、農民由於社區居民的支持消費而生存,雙方互蒙其利。

永續發展 創造三贏

農夫市集,可說是一種專為小農設計的經營方式。以成立於2007年9月1日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來說,每周六早上8點至中午,聚集30多個驗證通過的有機農 場參與,主要銷售生鮮、有正式驗證的農產品,以及少數經過加糖、加鹽、日曬等初步處理的初級加工食品。目前,以蔬菜攤位居多,其次是水果、茶葉、稻米。

董時叡指出,農夫市集創造中興大學、農民以及消費者三贏的局面。對小農來說,不僅可以減少中間商的價差損失,增加收入,也可以提升農民的交際能力及解說服務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訓練。

相關調查顯示,農民收入因此增加兩成,平均來客數1,000人,證明農夫市集的可行性。

期待由農夫市集出發,以在地化發展台灣樂活經濟,帶動台灣農業永續發展。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品質提升組管理師)

【2008/11/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