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創新服務》通勤一族 移動的商機啟動了…

通勤時間拉長,讓通勤族痛苦指數逐漸升高,縮短通勤時間、提高搭乘舒適度、協助充分利用搭乘時間的通勤服務商機應運而生。

根據調查數據,各國通勤時間有愈來愈長的趨勢。義大利平均23分鐘;美國25分鐘;德國44分鐘;英國45分鐘;日本50分鐘。2008年7月《加拿大國家報》報導,全球人士平均每天約花63分鐘通勤。

2008年8月的《泰唔士報》引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只要通勤時間超過45分鐘,上班族就會頭痛、肌肉痠痛、容易感冒。也因此,有專家建議,每天通勤時間超過50分鐘的上班族不妨換工作。

為了解台灣通勤生活現象,以及通勤服務新商機,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台灣通勤人口需求調查。

工研院深入探究後,發現「能減少通勤時間、提高通勤舒適度、協助利用通勤時間」的通勤服務,是值得開發的新商機。

調查發現,儘管通勤交通工具不同,通勤族有著相似的困擾,包括通車時間太長、環境不舒適、通勤工具不安全、周遭人事物干擾、不夠便利與快速等。工研院產業 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研究員池煥德指出:「業者若能跳脫習慣的通勤情景,創意發想解決通勤困擾的可能方法,創新營運模式和潛在市場,或許就能自然成形。」

服務內容 三層面發展

池煥德強調,能節省通勤時間,加強時間的利用,並提升品質的通勤服務,一旦解決了通勤困擾,不但讓通勤生活更愉快,對廠商而言也將是商機所在。

以香港為例,香港九龍巴士為能提供乘客乾淨的候車環境,裝設「電子空氣淨化器」以調節品質不佳的車站空氣;港鐵觀塘線藍田車站則是設置「空調候車亭」,讓 通勤者享受良善的候車環境。在日本,京阪巴士設立「三合一多功能收票機」,讓搭乘者享有類似悠遊卡感應功用的服務,還能在忘記帶卡時直接投幣、機器隨後會 找零。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麒元指出,提供通勤族的「基本」服務,就是要「達成通勤目的」,以盡量縮短通勤時間、安全到達目的地為主。

「能減少通勤時間、提高通勤舒適度」的通勤服務,與乘客滿意度成線性關係,也因此是最能有效擴大商機的可行點,像是環境的舒適、便利、整潔等。「協助利用 通勤時間」的通勤服務,可以與通勤本身的目的無關,但要能協助通勤族利用通勤時間來處理其他事務,例如學習進修、處理電子信件等。

工研院的通勤需求調查,依照旅運目的和運具,將通勤族概分為汽車通勤、機車通勤、大眾通勤、機車通學、大眾通學等五類族群,並歸納出不同族群的通勤特質、偏好接受的服務形態、選擇運具的理由、急需解決的困擾,作為業者日後發展通勤新服務的參考。

總括來說,通勤族選擇交通工具主要考量運具的機動性、安全性及舒適性,對通勤時間的掌握度也很重要。而且大眾運輸工具乘客因受限載具環境和時間,需要較多 的娛樂休閒、通勤時間利用的服務。汽機車通勤者比較在意道路環境、停車便利、資訊提供等,期望能有客製化和即時性的通勤資訊服務。

基於這些通勤需求,企業界如何提供通勤者滿意的新服務方案,進一步開創商機?

工研院建議,可以從「減少通勤時間、提高通勤舒適度、協助利用通勤時間」三個方向,考慮服務發展的先後順序及組合,再配合提供服務的載具(例如行動電話、車上設備或是車站設施)的差異,發想出具體的服務內容。

收費模式 三方向思考

再者,可從三個方向思考收費模式。一是差異化票價,由搭乘者付較高的票價獲取較多的服務;二是直接向消費者收費,每使用一項服務即收取一定費用;三是透過廣告獲利,提供服務吸引消費者注意,讓有廣告需求的企業來埋單。

不過,工研院團隊也直言,目前的通勤服務市場仍有進步的空間。例如,車況導航資訊服務的技術限制,大眾運輸系統改變營運模式的預期投資,通勤服務的付費方式,或是善用通勤時間人潮聚集的創新行銷手法等。

「通勤人潮就是商機!」池煥德從整體通勤時間點的人潮量進一步說明,據統計,大台北地區同一時間內的通勤活動人口,約有300多萬人。他表示,若能在這些人的移動過程中、匆忙狀況下,捉住通勤需求的特性,並解決服務費用的問題,很多創新服務將有機會將人潮轉化為實際獲利。

他舉例,就有受訪者突發奇想的提出,公車上也可以規劃個人空間,例如設置化妝區,或是提供報紙,恢復車掌小姐制度,以維持秩序及提供到站提醒服務。

汽車通勤族將汽車視為個人專屬空間,具有隱密性,又可抒發情緒,也許相關業者可以發想汽車可行的產品或服務。

通勤是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通勤需求也衍生新服務商機,能掌握先機、滿足需求的業者,將成為民眾通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2008/12/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