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3日 星期一

音樂產業 獲利重心轉至服務面

【經濟日報/林冠群】
從IBM開發第一顆硬碟,到MP3格式與網路的勃興,以及Napster免費音樂分享的出現,免費的數位音樂改變了傳統唱片業的生態。
眾所周知的供需定價理論,在免費數位音樂出現之後,已經被徹底的推翻。80年代的唱片業榮景,不可能重現;音樂產業獲利的重心會轉移到授權等服務面向,而不是類似蘋果iTunes的單曲購買模式。
2005年10月,iTunes音樂商店賣了6億首歌,彷彿為唱片業者力挽狂瀾。但仔細思考,把賣出去的2,500萬台iPod去除這個數字,平均每一台 iPod只內建24首歌,其他的歌是從哪裡來的呢?所以,在我的眼中,蘋果只是看到通路即將滅亡、單曲即將消滅,趁火打劫的金光黨。
過去幾年唱片的慘淡銷售,其實只是轉型的過渡期,未來,音樂產業應該轉向授權與服務的獲利模式,例如KTV提供的環境、卡拉OK伴唱機滿足個人歌唱的欲望、手機和弦鈴聲下載。
還有類似XM Radio以及DDR跳舞機等的授權與開發,都值得音樂人注意;KK BOX的虛擬音樂通路,也是因應這個潮流而誕生的,希望提供消費者方便取得音樂的服務。
KK BOX了不少心力和唱片業者溝通,並且建立一套完善的拆帳系統,希望整合上下游的資源與能力,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音樂下載服務,也幫助唱片業者回收投資,達到三贏的局面。
數位化的潮流不可擋,未來更多的載具成熟後,會加速數位化音樂的發展,如同音樂手機在大陸蓬勃發展,2005年10月就創下900萬支的手機單月銷售量,相當可觀。
(作者是KK BOX總經理,陳則文整理)
【2006/11/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