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4日 星期四

台科大卓越經營管理論壇》創新才有生機

■ 林信義‧王純瑞整理
總統府資政、工研院董事長林信義首次在台灣科技大學EMBA開課,並邀請政府首長、各界專家參與「卓越經營管理論壇」,深入分析當前企業經營環境、產業發展趨勢、經營管理決策,追求卓越經營管理知能與提升競爭力。本刊摘錄精華,分享讀者。
●台灣產業上下游結構完整,營運效率高;而且企業的國際競爭經驗豐富,具有產業、地理競爭優勢。因此,台灣不能放棄製造業,應該朝高附加值價的產業發展,如「微笑曲線」中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研發、創新設計,以及知識經濟密集產業。
台灣廠商殺價競爭,全世界有名,同業間有時會協調:「不要再殺價了,再殺,大家都賠錢。因此,一項成本9元的商品,大家協調都賣10元,賺1元,大家都有利潤。」可是到了晚上,就會有業者跑到買家的旅館說:「我們都協調好了,大家都賣10元,我賣9.9元,少賺一點。」
買家一看有機可趁,回頭殺價9.5元,台灣業者還是接受,因為少賺還是賺,至少可以賺工資。結果買主再殺到8.8元,台灣廠商做不做?還是接來做,因為「少賠就是賺」。
割喉戰 利潤愈殺殺低
眼看愈殺愈低,廠商用心計算:在台灣生產工資要2元,搬到大陸只要0.2元,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可以淨賺1.8元,為了擺脫在台灣賠本經營的窘境,大家紛紛搬到大陸生產。
這種算盤對嗎?一家搬、二家搬、三家搬,大家都搬到大陸去,早期還有賺,結果卻是大家都沒有賺到1.8元,只是搬一個舞台重新廝殺而已。因此,台灣廠商如果不升級、不創新,只是搬到生產工資比較便宜的地方,是無法維持競爭力的。
再以台灣筆記本型電腦產業為例。台灣筆記本型電腦供應量占全球71%,是全球最大供應國,可是同業之間殺價「血流成河」,利潤愈殺殺低。因此,「光是量的增加」有什麼用?反而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一種罪惡,唯有創新、創造品牌、掌握行銷,才能增加價值。
因此,我不贊成現在市場上用產品別,來區分傳統產業、高科技產業,凡是運用創新思維與方法,不斷投入知識成分,升級、轉型,就是「高科技產業」。
創新服務 建立競爭優勢
以紡織產業來說,2001年台灣貿易順差156.3億美元,其中102億美元是紡織業創匯的貢獻:2003年我國貿易順差169.3億美元,紡織就占了94.8億美元,許多運用高科技技術生產的防火衣、防彈衣,用超細纖維生產的防彈鋼盔,都是高單價、高利潤、高附加價值的「高科技產品」。
紡織業運用高科技、創新技術、開發成功新商品的創新模式,和個人電腦業運用組裝、模組化生產相比,不但不是傳統產業,更稱得上創新的高科技產業。
再以中油加油站來說,受到民營化衝擊,中油加油站不得不全方位競爭,工作人員開始替顧客擦玻璃、也會大喊歡迎光臨,和以前相比,確實有改變、有進步,可是「別家有的、我也有」,並不會讓人感動、也不會讓人記住,顧客下次不一定非要到中油加油不可。
不論顧客購買產品或服務,就是要購買一種價值。這種價值分為「看得到價值」,例如商品、價格、服務、商店;也包括感覺到的「無形價值」, 如企業文化、經營理念、口碑和形象、企業是否值得信賴等。
因此,對中油來說,只做到「人家有、我也有」,並沒有競爭優勢;中油必須提供不一樣、令人感動、有特色的激勵因素,也就是超過顧客預期的服務,才會令人感動,繼續光顧。
我要再三強調,「創新」是台灣企業未來的競爭力,追求讓顧客感動的品質,才能創造競爭力;而企業的競爭力,就是比較組織的整合能力和執行力,尤其是整合能力,更是考驗企業負責人的功力。
資源整合 奠定成功契機
提出問題不難,解決問題也不是最困難,最難的是整合。「合」這個字,拆字來看,就是「一人一張口」,每個人都有一套意見、一些看法,很難都一樣,企業負責人最大的工作就是異中求同,爭取最大認同,全力執行,發揮最大效果。
企業家每天都在整合不同意見、不同資訊、不同資源,不斷整合、再分配、全力執行,企業輸贏之間,就在整合是否成功。
台灣企業未來發展,將走向「三高、三大、三低與三優」。三高是高成長、高附加值價、高創新效益。三大是產值大、產業關聯大、創造就業機會大。三低是低耗能、低耗材、低汙染。三優是人力相對優勢、技術相對優勢、資源運用優勢。
【2005/04/1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