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最難忘的一堂課

劉順仁/台灣大學會計學系教授

 一場小學生國慶舞會的經營啟示:任何一種「看不見」的美好品質,都必須透過良好的配套管理才能夠產生;就像一場精采的表演,必須從基本功開始扎根,建立良好制度、精確的執行才可能做到。尤其是企業培養人才,更要有百年樹人的教育精神才可以。

 什麼是你最難忘的一堂課?對小珍而言,那是體育課,大家很意外吧。

 2005年,小珍剛滿10歲,就讀於芬蘭赫爾辛基市某小學四年級。8月12日,小珍收到來自於市長的一張正式邀請函,請她參加12月4日由市政府舉辦的芬蘭國慶日舞會。所有赫爾辛基市10歲的小朋友,也同時收到這張邀請函。毫無疑問,這是個令所有小朋友和家長都興奮不已的盛典。

 老師告訴這群四年級的小朋友們,在這場舞會中,他們會有一到兩個舞伴,而男生和女生要牽起小手,互相搭檔跳國際標準舞和芬蘭傳統舞蹈。雖然小朋友剛開始有點閃躲彆扭,但很快就開始對這場國慶舞會充滿期待。小朋友們哪會跳國標舞?沒關係,在學校的體育課裡就會教了。

 以一個令人興奮的事件造成期待,引發興趣,鍛鍊體力,感受節奏,同時學習舞技與社交禮儀……這些因素融合起來,構成一段讓這群10歲小朋友們永生難忘的舞會。而一堂堂的體育課,正是醞釀這段回憶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下,您認為還有必要透過考試,來測驗小朋友們在體育課的學習成果嗎?

 幾乎每一個我所碰到各行各業的領袖,都同意優質人才是國家和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來源。但要如何培養優質人才?我有一個非常基本的看法:任何一種「看不見」的美好品質,都必須透過良好的「配套」管理才能夠產生。以芬蘭教育為例,這個「配套」除了上述非教育體系的支持(例如市長的國慶舞會),還包括多元豐富的教材,和特別的師資選拔培養方法等。

多元豐富的教材設計

 除了體育課令人難忘之外,芬蘭的小學數學教材也充分結合了國際觀、地理、歷史知識與趣味性。例如,台灣的國旗,就出現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本中,目的是請小朋友計算台灣國旗紅色的部份,佔整個國旗的幾分之幾(教材的同一頁,還有另外9面國旗的類似題)。讓小朋友學習數學時,同時也了解到各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

 而如此精心設計的教材,讓芬蘭的小朋友以較少的學習時間,卻能學習到大量且多層面的知識。芬蘭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每週平均上課約24小時,而台灣的同年級學生,每週平均上課約38.5小時。我們的小朋友雖然上課時數比芬蘭小朋友多出60%,但我們的學習成果會多出60%嗎?

 芬蘭這種深刻有效的學習效果,不正是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中,企業對員工的教育訓練,最渴望看到的成果嗎?

特別的師資選拔與培養

 芬蘭在1980年代,著手進行大規模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改革,教育改革也包括在內(例如,當老師需要有碩士學歷)。芬蘭人對老師相當敬重,待遇也還算優渥,因此每年想申請進入教育系的學生非常多,競爭格外激烈,通常錄取率不到10%。在嚴格的篩選之下,芬蘭基礎教育的師資在各種國際評鑑上皆屬一屬二,而學生在「國際學生評鑑計劃」(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表現,也多年名列前茅。但是芬蘭教育當局,卻認為這樣的表現還不夠好!為什麼呢?

 在芬蘭,能應屆考上教育學系的高中畢業生,幾乎都是成績最頂尖的學生,就如同台灣目前熱門的財金、電機和醫學系一樣。這種傳統的招考制度雖然有面試機制,但芬蘭教育界卻擔心它產生選擇偏誤(selection bias)。原來,成績優異、懂得考試和面試技巧的學生,雖然比較容易在傳統的選拔下脫穎而出,可是這些人卻有很大部分不適合當老師。相對地,真正適合當老師的高中畢業生,可能因為考試成績不佳,很早就被淘汰。

 從2007年開始,芬蘭決定不再以考試成績作為教育學系錄取標準。因為那些高中時期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求學之路上通常很順利,他們不見得能夠了解學生唸不好書的問題在哪裡。當他們不能理解學生為何會有學習的障礙,成為老師之後,就比較難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應用同理心發現他們的問題,並給予正確的指導。

 因此,芬蘭新的教育政策希望更多成績中上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教育系的初選,而不是先以高中畢業會考的成績淘汰人選。

 芬蘭聘請專業的心理學家和性向學家,設計出新的招生方式。第一關測驗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觀念,第二關則是測驗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否適合接受師資培育,以及人格特質和解決人際衝突和學習障礙的能力。由此可知,芬蘭教育體系中的人才,是能夠處理各類衝突、能以孩子為中心,懂得輔導他們學習的老師,而不是專業知識最優秀的老師。

不同的績效考核制度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會如此成功?是不是對老師採用嚴密的績效考核制度和給予強烈的經濟誘因?事實恰好相反。

 芬蘭官方從不進行教師評鑑,任職於芬蘭教育委員會長達30年的資深顧問勞卡南(Reijo Laukkanen),曾驕傲地說:「芬蘭根本沒有不好的老師,每個老師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績。」芬蘭不實施教師評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良好的教育品質和成果,是建立在優秀的師資上,而芬蘭人相信,事前的師資篩選和培育,比事後的評估考核更重要。

 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芬蘭的師資篩選,競爭非常激烈,能進入師資培育系統中的學生,都非常優秀且具有教學熱忱。加上之後嚴格的專業學術訓練與實際教學演練,芬蘭的師資素質整齊而優秀。

 更重要的是,實施教學評鑑,甚至以此作為薪水高低決定的依據,反而會限制老師的揮灑空間,使得老師們失去原有熱忱和教學品質。例如,芬蘭中小學教師會進行分組,每週進行一次小組討論,互相分享彼此有效的授課方法。試想,如果評鑑制度太強調老師個人的表現,可能反而導致老師之間以自己的利益為重,而不願意分享教學經驗。

2.芬蘭教師的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較難以量化方式衡量。

 在芬蘭,各級地方政府和學校都有很大的自主彈性,能決定自己教學的重點方向。教師幾乎可以全權決定上課的教材和教學方式。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統一的教科書,學生素質差異會愈來愈大。但真實情況恰好相反。老師能根據每個班級和學生的情況,自由選擇適合的教材和上課方式,反而達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使學生素質差異減小。這種教育方式,很難以用一套制式的教育評鑑制度,來衡量這些老師們「看不見的績效」。

 我並不認為芬蘭的教育無懈可擊,更不贊成沒有周延的配套措施,就盲目地仿效芬蘭的做法。例如,芬蘭不考核老師的做法,必須建立在事前對老師嚴格的甄選和訓練,並且以同儕團體的壓力,激勵老師們不斷的進步。

 我發現,所有深刻有效的教育方式,都是豐富、多元、生動的;都是一套體系完整的武功,而不是片斷的一招半式。(本文摘自《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時報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