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憧憬自由之丘

【經濟日報/大前研一】
30年前美國曾經歷過邁入M型社會的結構變化,只要看看他們的歷程動向,即可了解百貨公司的衰落是結構變化造成的。
從美國零售業營業額排行的變化來看,1971年名列前十名的,有八家是量販店(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和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只有一家入榜。但到了2003年,以經營折扣商店起家的沃爾瑪(Wal-Mart)排名第一,量販店就只有席爾斯(Sears)一家。但席爾斯也在2004年被凱瑪特(Kmart)收購。
簡單來說就是,以中產階級為主客層的量販店沒落,以中下階層為主客層的折扣零售商店抬頭。美國零售業的榮枯盛衰,可說是邁入M型社會結構的必然趨勢。
現在相同的狀況也開始在日本發生了。
消費者這二、三年利用頻率增加的包括網路商店、百元商店、以食品為中心的超市、便利商店及藥妝店。利用頻率減少的大多是百貨公司,其次是休閒服飾專賣店、量販店。
因為年收入在600萬日圓以下的中下階層及下流階層,占了全世代人口的80%,此一階層人口的增加,理所當然帶動走低價格路線的零售業大躍進。
陷在結構變化當中的企業,該怎麼做才能提升業績?有很多經營者抱持的想法是「業績積弱不振是因為景氣不好」、「現在這種時機只能忍耐」,這種消極的想法,非但無法讓業績好轉,公司還有可能因此倒閉。如果經營者看不到已經發生的結構性變化,而不懂得採取因應措施,就算景氣回升,業績也無法成長。
所以讓業績成長的關鍵,就是以「憧憬自由之丘」的行銷手法獲得市場最大客層———中下階層客人的青睞 。
也就是提供「價格便宜,感覺如在自由之丘」(日本東京市內的高級住宅區)的商品及服務,讓大多數的人享受想住卻住不起的自由之丘氣氛。
事實上,以這種模式經營成功的商店已誕生。業績呈快速成長的「自然廚房」(Natu-ral kitchen)就是一例。
自然廚房是百元商品專賣店,販賣的都是讓人覺得在精品店、Interior shop才有的好商品。精品店、Interior Shop販賣的大都是義大利、北歐或日本製造的商品,價格不低;但自然廚房的商品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換句話說,自然廚房以「感覺中上階層、價格下流階層」的概念,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
精品店或Interior Shop售價900日圓的馬克杯,在自然廚房只賣100日圓;一般售價800日圓的置物盒,在自然廚房也賣100日圓。自然廚房所用的手法是,拿著精品店的樣品到中國等地,要求依樣畫葫蘆大量生產,所以即使才賣100日圓,仍有25日圓的利潤。
相較於自然廚房,大創百貨(Daiso)的手法又不同。大創百貨的商品也賣100日圓,但是商品的感覺也像100日圓。如果把大創百貨販賣的商品放到伊藤榮堂或7—ELEVEN,至少都可以賣300日圓以上。大創之所以賣 100日圓,還有25日圓利潤,是因為流通架構以及成本結構有所不同。
自然廚房能夠以精品店、Interior Shop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價格販售,也是因為採用和大創相同的流通架構、成本結構,模仿高價精品大量生產。它成功的祕訣就是把大創百貨的概念,帶進了質感更高的進口精品市場。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M型社會》)
【2006/10/18 經濟日報】 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