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徐谷楨】
台灣上市櫃公司高唱「減資進行曲」。8月,觀光股股王晶華現金減資72%;10月,凌陽減資50%;外資也猛點名光寶科、中華電等電子、電信業加入減資行列。
今年,台股企業掀起現金減資風潮,預期將延燒到明年,外資顯得「鼓聲隆隆」,但熟悉企業財務規畫的會計師透露:減資,故事才要開始。
多位會計師分析,公司辦理減資,有三種情況:賠錢、賺錢或企業進行分割。最常見的是賠錢的企業為彌補虧損、美化財報,先辦理減資,再增資引進新投資者。
股本縮小 財報會更好
反觀,若是獲利不錯的公司,由於手上現金多,但沒有投資效益,乾脆辦理現金減資,把錢還給股東,而且把股本「逆向」回歸給股東,會使股本縮小,提升每股盈餘,拉抬股價,相較於為彌補虧損而進行減資的公司,這種減資就像是股市的票房春藥。
最近手上錢滿為患的科技業,也準備加入減資行列,根據會計師歸納,賺錢的企業辦理現金減資有幾種原因:第一、股東須資金進行其他投資,這種情況例如富邦產險減資100億元,將錢還給母公司富邦金控;或者公司的資金太多,獲利穩定,且短期無投資計畫,主動把錢還股東,健康「瘦身」,這種情況例如晶華。
第二、企業股本擴充太快,但獲利成長速度已見趨緩,變成一隻「不會跳舞的大象」,因此大股東希望股本適度降低,提升每股報酬率。每股獲利提高將帶動股價上揚,最近外資倡議減資的觀點,像是光寶科、中華電信等都是被外資點名減資的族群。
減資也必須有其條件。會計師說,企業現金流量穩健,足以應付時才得以進行減資。
外資高喊減資,原因是他們認為企業價值被低估,公司手上現金又太多,股東拿到配發的新股「價值」有限。不如減資,還有機會改善每股盈餘,等到多頭來臨、股價翻揚,屆時有資金需求時,再辦理增資,可以募到的資金更多。
先減後增 營運有彈性
「現在退一步,未來可以進二、三步!」一位會計師如此形容。對於位居營運優勢的企業來說,因未來看好,減資其實在為將來保留彈性。
會計師進一步透露,不少企業在過去股價好時曾經辦理增資,例如以50元溢價發行新股,但現在減資卻只要退還股東每股10元面額,還有40元留在公司,所以對公司的現金部位影響有限,但對每股盈餘卻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減資可說是不錯的財務操作。
企業因為過去景氣好,手上的現金愈抱愈多,但現在景氣平穩,看不到投資機會,公司的「銀彈」才顯得過剩。但這波減資風潮也並非完全「百利而無一害」,未來同類型產業很可能因為「比價」,產生減資的骨牌效應,「瘋狂減資」將是台灣資本市場未來值得密切關注的現象。
不過,會計師倒認為無須緊張,因為依過去經驗,每家公司減資都是大決策,通常經過深思熟慮,而是「看過去又看未來」後才提出的中長期的財務規畫;二來,上市公司永遠需錢,減資以後勢必將再增資。換言之,減資後,故事才要開始。
【2006/10/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