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翼擎
個案發展運動最近成了管理學界的熱門議題,就像波平如鏡的池子,忽然投入了一顆石頭,起了波波漣漪;顯然個案運動擴散中,討論話題也隨之層出不窮,激盪出不少有趣而發人深思的問題。
周五一早,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舉辦的「管理教育高峰會」中,政大商學院教授司徒達賢發表專題演講「管理教學方法之探討與省思」,提到最近哈佛來亞洲推動個案發展,台下聽講的各校商管院院長及教授興趣很高,演講後立刻掀起熱烈討論。
哈佛個案 是真是假?
有人質疑哈佛個案的「真實性」,認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個案資料難免會美化資料甚至提供假資料,用這種「錯誤的藍圖」來教學是否會有後遺症?話才說完,馬上有人回說:「那麼,又有那個歷史是真的?」立刻引來一陣哄堂笑聲。
從出席者的問答過程,不難發現管理個案真假的「辨」與「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其實已是一種哲學問題。不過,「求真」永遠是學術追求的目標,本身也以教個案聞名的司徒達賢解釋,哈佛研發個案的態度十分嚴謹,投入很大心力,曾為了把潤泰集團發展為個案,派了三個人來台調查研究,住在福華飯店近一個月時間。
有人質疑哈佛個案教學法的「適用性」。目前全球只有哈佛採用個案教學法,因為採用個案研討,學生必須有相當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豐富的產業知識,因此適用的教學對象較窄,比較適合已有工作經驗的MBA學生或EMBA高階經理人,對為數最多的大學部學生並不適用。
目前正帶領國科會計畫,推動台灣「個案發展與研究中心」的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李吉仁指出,個案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最根本的不同在,個案是「討論導向」,傳統方法是「講授導向」,而討論是可以加以「引導」及「誘發」的;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徐木蘭也認為,教學不能單向溝通,應看重的是哈佛個案教學法的精神———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及參與討論。
商業氣息濃 引發爭議
這場高峰會並未出現比較嚴重的質疑,倒是私下有人質疑哈佛來亞洲推動個案運動的「商業性」。有人舉例,200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曾透過亞洲創業中心居中拉線,擬協助亞洲地區大學商管學院發展「創業學程」,當時MIT開出的創業技術移轉費用高達1,000萬元,嚇退了台灣學府;這次哈佛來亞洲推動個案發展,限量又限價,商業氣息似乎也很濃厚。
著重影響力 非利潤導向
質疑者指出,包括中國大陸在內,我們是否給美國太大的市場空間,成了美國管理學術產業的另類殖民地?
李吉仁認為,這次哈佛來亞洲推動個案與當年MIT情況不同,哈佛著眼的不是「商業利益」而是「影響力」。哈佛希望亞洲地區教授使用哈佛個案法教學,也研發本土個案充實哈佛個案內容,因此一方面舉辦研討會,協助亞洲地區教師發展,另方面也將哈佛已有的個案授權亞洲地區大學出版。
他舉例,哈佛授權大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十本哈佛個案集,每本25個個案、售價人民幣45元,僅及美國本土售價的八分之一;明年元月在波士頓舉行的研討會,十天含餐飲住宿收費4,000美元,也算合理,應不是利潤導向的訂價策略。
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表示,在輕率質疑前,我們應認知哈佛歷久不衰的聲譽絕非浪得虛名;哈佛個案教學已證實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適合EMBA企業領導階層及有工作經驗的MBA,就教學方法而言,絕對是值得觀摩學習的。他指出,理論學術本身並無國家的分野,教學內容則應視文化來調整,大學教師是研究與教學的執行者,須透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學習觀摩,學術水平才能不斷提升。
【2005/11/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