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翠西亞.奧伯汀
全球化已把我們改變成一家搜尋世界的公司,不只是為銷售或委外,也為尋找智慧資本──世界最好的人才和最棒的創意。
在真正的大趨勢潮流下,企業的精神正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我們可以從最近各地的新聞頭條窺知一二。
根據沃思堡《星電報》2004年12月的報導:「位於達拉斯的國際組織提供企業精神輔導」。2005年一則《洛杉磯時報》報導寫道:「信仰正在工作場所開拓地位。」倫敦的《泰晤士報》也寫道:「商業和精神生活之間的界線已經變得愈來愈模糊。」
一點也沒錯。我們接著思考以下的描述:
克佛特社會投資型基金正和冰淇淋製造商班傑瑞(Ben & Jerry's)協商併購事宜,創辦人莫楠突然喊停。
此時參與協商的人已經打算放棄、離開。莫楠要一整桌緊張、憤怒的人先靜默幾分鐘,接著他要求每個人捫心自問:「這裡的真理是什麼?怎麼做對大家最好?」接著他引導大家發言。一個接著一個,大家以考量對方的立場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終於重啟協商。莫楠在數周的協商當中重複三次這樣的做法,每一次都達到相同的突破效果。
問題是,我們所談的是職場的精神還是宗教?答案很可能是兩者都有,無論你認同與否,它們之間有著難以區辨的界線。
宗教是以一種正式、以團體為主且以教派為形式的敬神方式。精神性則是個人生活中對靈性和神性所產生的體驗。葛查莉茲在一篇談論耶魯大學米勒信仰與文化中心的文章中寫道:「對於一家欲成功包容信仰的公司組織來說,推廣某種特定宗教是不可行的。它必須提供一個環境,讓有不同信仰──包括沒有特殊信仰的人覺得自在。」
位於科羅拉多州的真實音樂出版公司(Sounds True)有一本目錄列出了500首啟發人心的曲目。該公司每天都有團體靜坐,以及以靜默開場的聚會活動。福特、美利堅航空、德州儀器以及英特爾都贊助員工的宗教團體。堪薩斯州聖法蘭西健康中心每周一次的部門會議花30分鐘在反思冥想上,另外30分鐘討論管理上的精神議題。
企業的財務醜聞喚醒了無數沉睡者身上的細胞,讓它們帶著精神使命,要找回精神、道德、價值觀以及市場中的人性。事實上,在企業中追求精神與宗教雖有所不同,但也有相同之處,即對價值、社會責任與道德的反省。企業的精神趨勢具有什麼意義?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源自於職業道德獲得肯定的渴望。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神聖存在(Di-vine Presence)是企業和職場生活所排斥的,就彷彿那根本不屬於商業環境。然而精神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如果將神聖的事物和人性分開,那就等於拋棄了自己的心。
美國的企業與財務,從1990年代脫軌至今,正陷在痛苦之中。我們的經濟體系並不知道如何挽救自己。不過我們知道,如果貪婪、詐欺和投機生意,讓我們面臨資本主義的危機,那麼品格、誠信和心靈領袖也將能帶領我們撥雲見日。企業精神的趨勢將會加強上述的特徵,並且協助我們的心靈一起進入這個過程。
(之三,本文摘自智庫文化出版《2010大趨勢》)
【2005/12/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