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馨
台灣從過去比速度、拚效率的時代,走到「被迫學美」的時代,懂得抓住「軟」性趨勢,又能設計「硬」產品的工業設計人才,愈受企業重視。
「工業設計是製造者和消費者的橋樑。」微星科技行銷業務處工業設計部經理卓有信表示,消費市場變化很快,企業必須從製造為主的思維,轉為以使用者為核心,透過工業設計,進一步觸動消費者的「渴望」,設計能觸動心靈的產品,讓消費者掏錢買回家。
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資深經理尹俊雄表示,這並不代表產品功能不重要,而是在標準化、數位化之後,技術取得容易,透過中國大陸立刻能大量生產。
於是,產品功能以外的價值,成為創造獨特性的來源,要從精神、情緒、文化、藝術各層面,尋找消費者的需求。尹俊雄表示,必須考慮很多和「人」有關的因素,不能只靠前端研發新材料,要從應用的觀點,發揮更大的創意。
尹俊雄強調,必須從設計、工程、社會等不同角度,抓出市場趨勢,觀察消費者使用產品會遇到哪些問題,才能從中看出發揮創意的機會。也因此,明基數位時尚中心的成員,背景相當多元,從工業設計、純藝術、人因工程、社會學到心理學等。
明基數位時尚中心,是國內最完整的工業設計團隊,從2002年底六名成員,一直增加到90人,還是不敷需求。
微星科技兩年前,從主機板跨足消費性產品,也開始加重工業設計的角色,今年初從消費性產品事業群部門,獨立出一組工業設計團隊,逐步提升自主設計的能力。
事實上,台灣作ODM代工,本來就有很強的工業設計能力,如果能以設計為主軸,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卓有信表示,一旦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就能提供客戶「整套服務」,從設計、製造、行銷一手包辦,客戶也不需要忙著協調製造、設計,一來可以協助客戶省設計費、縮短時程,二來也能留住客源。
不過,協助設計部門激盪創意點子,必須耗費一番功夫。韓國三星組成工業設計團隊,第一件事就是把這批設計師送去周遊列國,強迫體驗差異文化。卓有信也要求工業設計團隊,輪流分享創意,從趨勢分享、資料蒐集,到遊山玩水、逛故宮、參加童玩節等,希望拓展工業設計師的生活經驗。
2003年,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成立,每年送國內設計師到歐美培訓,從實務面培養國際化的設計人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表示,要有好的設計,要先能「親身體驗」,透過和國外設計師一起工作,可以培養國際視野,也能促進日後的交流互動,目前該中心已經補助100多位設計師。
培養好的人才,還必須企業環境配合,否則忽然加入一批創意人才,難免衝突四起。工業設計師認為有創意的產品,可能因為太炫,得不到認同;為了追求質感、必須抬高成本時,又擔心產品太貴沒有人買,但壓低成本,就只能做出普通、沒有設計感的產品。
為了化解兩端矛盾,明基從根本處著手,徹底轉化公司文化,透過美學講座、藝術展覽等,培養員工欣賞「美」的能力。尹俊雄表示,設計不能只有單一部門在作,如果研發、行銷部門不覺得有價值,就算有很強的設計團隊,還是會遇到許多阻力,決策也難以達成共識。
如同《美學經濟》作者數位時代雙週總編輯詹偉雄所言,「台灣工業設計潮流興起,蘊藏非常大的痛苦。」過去揮汗、埋頭趕訂單,現在卻要四處找靈感',和看不見的「美」賽跑,何時才能轉換步伐?終點未知,但絕非一朝一夕。(系列完)
【2005/11/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