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6日 星期二

知識管理 啟動成長引擎

■ 蔡翼擎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知識領航,以知識打破產業框架、再造新疆界;以知識創造新價值、新產品、新服務、吸引新顧客,是企業克服高度競爭,再創高峰的不二途徑。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遠見雜誌舉辦「知識管理國際論壇」,由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主持,邀請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裕珍馨食品董事陳裕民、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教授林秉山為台灣經濟與企業發展把脈,提出如何以知識管理啟動成長引擎的見解。
1950年到2000年,台灣經濟每年平均成長8%,但近幾年已陷入經濟轉型期的結構性低迷狀態,今年經濟成長面臨保四(4%)的挑戰。經濟成長趨緩,企業經營也得面對微利的環境,中小企業的問題和其他企業相同,但因規模小承受力更弱;在台灣經濟轉型過程中雖有許多機會,但中小企業能否掌握變動中的機會,化危機為轉機,更值得關切。
攸關中小企營運
全球經濟局勢也在轉變,一度沈睡的國家都甦醒了;再以個別企業體來看,科技的進步與運用,也讓大企業具有彈性、速度、與顧客關係密切等中小企業的特質。顯然中小企業賴以生存的優勢逐漸流失。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認為,這樣的全球環境下,企業發展可能更趨向兩極化,居於另一端的中小企業,一方面必須有大變革的決心,勇於轉型、升級、開創新事業或退場,另一方面必須更著力於差異化特色的建立,尋覓利基市場,才能在大企業全球化競爭的壓縮下,爭取自己的成長空間。
不論企業規模大小,任何變革過程中最具關鍵的成敗因素都是「創新」。賴杉桂指出,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必須以e化、知識化為基底;尤其現今企業兼併成風,造成產業界線模糊、新產業興起,中小企業須打破原有思考框架,往上游或往下游發展,衝破產業環境的限制,運用知識創造新動能,產生新的附加價值。
創新須以e化為基底
檢視台灣的創新能力,路易斯安那大學教授林秉山認為,台灣的創新精神不差,但現代創新關鍵在知識的運用,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台灣企業有兩個較弱的環節,一是企業營運模式系統化較弱;二是企業文化中信任關係不足。
他指出,台灣企業的營運模式人治色彩較濃,這會形成阻礙,弱化管理系統;而且運用知識產生創新,企業須有足以凝聚人心的願景,有足以建立信任關係的企業文化,才能使知識儲存、分享、運用與更新的整個過程順暢。但台灣企業在知識管理上只注重IT軟硬體的投資,忽略突破這兩個罩門。
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強調知識管理產生的創新力量。他說,經營企業的經驗及體悟若不形諸文字,就會像老師傅的技術無法整套傳授給徒弟,因此企業經營者必須狠下心,並付出耐心建立知識管理制度。
其實聯強的競爭力就在「有管理『大量』的能力」。杜書伍指出,電腦自動化、e化使企業營運進入高速高效率、精確冷酷的境界,絲毫差錯,代價都相當可觀。這樣的環境下,知識與紀律已變成企業經營的必要條件,而紀律帶來的精確度很大一部分是以知識為骨架的,如將商品運送系統詳細解析並加以知識化,使之成為能傳授、審核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才能預期高效率、高精準度的營運紀律。
知識是奇妙的,愈整理愈清晰、愈有心得與創意,愈有新知識產生,杜書伍認為,產業知識與產業常識是一線之隔,不斷產生新知識才能保持競爭優勢。以聯強為例,泰國28個營運點的庫存變動,杜書伍坐在台北辦公室便能隨時掌握,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立,讓他能瞬間而大量的運籌帷幄。
裕珍馨的再造經驗
裕珍馨食品董事陳裕民曾經歷「量變」與「質變」的管理挑戰,七、八年前營業額1億元、員工40名,沒幾年營業額翻三番,變成3億元,員工也擴增為140名,成長快速對典型中小企業的裕珍馨形成很大的管理壓力,89年不得不推動電子化企業再造,改造管理也改造營運模式,以注入新機。
不過裕珍馨e化並不順利。中小企業人才短缺,裕珍馨的e化只有借重外力,像中國生產力中心、中小企業處都提供不少助力,尤其是e化教育訓練,但陳裕民表示,這樣的知識移轉似乎很難內化為企業自己的能力,究其原因在管理訓練師傳授的知識內涵通常只有what,小部分觸及why,但絕大多數沒有告訴你how,因此無法複製。
同時是成大製造工程研究所所長及電資中心副主任的陳裕民,因此開始「自建」知識庫、知識管理系統。他的心得是知識管理系統須從三個層面去思考、建立:
一是以知識強化所作所為,持續改善組織與管理;
二是建立企業核心優勢,即「別人有但沒有你好」的優勢,裕珍馨的核心優勢是「老」(企業歷史攸久)與「在地文化」;
三是前瞻性的強化核心能力,即「能直接創造價值的東西」。
從這三個層面推衍出企業發展所需的「知識地圖」,確認企業要的知識,才能做好知識管理的基本功。他舉例說,以往裕珍馨開會頂多找個人把會議結論記下來;但知識管理系統建立後,會議紀錄會清楚交待會議主題與結論為何(what)、為什麼作出這樣的結論(why)、如何執行結論(how)。
知識是創造利潤與價值的起點,企業或組織知識管理系統良窳,關鍵在系統思考、結構分析與執行力,唯有企業改造成學習型組織,知識才能生生不息,使企業不斷產生創新的活力。
【2005/08/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