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6日 星期三

產官合作》從台灣製造到台灣創造

■ 蔡翼擎
在全球首屈一指的創意研發機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裡,自稱「終身幼稚園大頑童」的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教授帶領一群頂尖的研究生興高采烈的討論著。他負責的MIT媒體實驗室的「終身幼稚園」研究小組,與世界知名積木製造商樂高合作已逾十年。
為了讓兒童透過遊戲學習科技,這個研究小組最近完成「腦力風暴」產品 ,讓學童可以將積木組成具有各種特殊功能的機器人,並透過「拼圖」的方式,讓學童以簡單易懂的軟體介面,將程式輸入機器人的IC,組合不同的功能,讓積木頓時有了生命,並隨著不同組合而有不同行為。
充滿創意的策略夥伴
「情緒運算」 研究小組的主持人皮卡 (Roz W. Picard),則和研究生設計出教學互動系統「情緒學伴」,利用感測器可以感知使用者的情緒狀態,將來這套系統用到通訊產品,手機就懂得察顏觀色。
這個充滿創意發想的MIT媒體實驗室,便是工業研究院創意中心的第一個策略夥伴。工研院院長李鍾熙、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希望與MIT媒體實驗室合作,建立台灣跨產業創意運作及創意加值的機制,以激發產業界源源不斷的創新。
「Linking technology to life style!」李鍾熙說,台灣必須準備好,迎接創意經濟時代的來臨,跳脫思考的框架,深入了解人性需求與社會發展趨勢,才能引發科技的創新研發與應用,工研院的任務即是扮演產業的「創新推手」。基於此種體認,李鍾熙認為要達成新任務,工研院必須先從本身的組織改造著手,營造創新的文化及環境。
去年3月間工研院成立創意中心,由理工博士薛文珍出任中心主任,招募的成員,包括文史、藝術、心理、社經、科學等具有溝通及介面能力的多元背景人才,迥異於工研院清一色理工掛帥的選才標準,成為工研院內最特殊的一個組織。薛文珍表示:「我們目的在創造一個個原創於台灣、成功於全世界的精彩故事」,「由我們參與、帶動的精彩故事!」
4月初,剛成立的創意中心即與MIT媒體實驗室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新世代創意聯盟」工作小組,由薛文珍及MIT媒體實驗室執行長沃爾德班德共同主持。
獨特原創 創造差異價值
「新世代創意聯盟」為下一波台灣產業革命設定兩大特質:「獨特」與「原創」。薛文珍認為,唯有將這兩項特質發揮到極致的新世代企業體,才足以洞察需求、突破限制,創造不可取代的「差異化」價值,而「新世代創意聯盟」扮演的即是台灣產業界的探險旅伴,沿途協助產業界轉化出新世代企業體。
緊接著,李鍾熙又在工研院內成立「產業學院」,掌舵的王鳳奎,被賦予為台灣培育新世紀創意人才的重責大任。
這是一個既抽象又艱難的任務,但王鳳奎有信心辦得到,因為「創新是有一套方法論的!」,從天馬行空的創意到具商業價值的創新產出,中間事實上有一系列科學而可以隨時檢驗回饋的程序可以學習,比如,如何將創意放到研發、如何經由研發程序找出有價值的新產品原型及半成品 、再找出配合的新營運模式。
培育產業界創意人才
在「創意有可以管理與加值的科學方法能遵循」的理念下,工研院產業學院日前推出精心規劃、融合科技與人文觀點的創意學程「前瞻思維的創意設計方法」策略研習營,作為啟動台灣產業界創意思維的的第一步。王鳳奎表示,「我們請來丹麥設計策略大師DESIGNNORD的設計總監Frederick Rick-mann,是著眼於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刺激我們變得更有創意、更能創新。」他強調,「創新是『人』的行為,產業學院就是要從『人』這個核心因素著手。」
有了創意思維之後,要導入方法論,產業學院也推出「突破性產品開發實務應用班」,課程內容從新產品產生概念到開發流程,並於過程中融入創意與創新概念,以正確掌握成功開發新產品的重要關鍵。
李鍾熙解釋工研院的組織改造藍圖,步驟有三:一是從研究本身的改向著手,二是設立「創意中心」及「新世代創意聯盟」,為產業界建立創新機制平台,三是設立「產業學院」,為產業界培育創意人才。
想為台灣產業界注入創意,反求諸己便須重新分配工研院的研究資源。李鍾熙說:「研發的重點要放在能讓社會exciting的新產品、新發現上!」他舉例,像iPod這種新產品主要是把現有科技加以聯結,並沒有重要的新科技,卻搶走了日本及韓國隨身聽的所有生意。iPod的優勢是以更好的模式,把科技整合起來,更貼近生活的需要,讓消費者得到更多滿足。
從技術轉為創新導向
王鳳奎不諱言,在過去以製造產業為主幹的台灣經濟環境下,工研院許多研究是追隨別人的技術來作精進的努力;也有一些技術研發的研究,因未在開頭考量市場需求,最後變成「為研究而研究」。現在工研院的共識是使科技與生活聯結,「符合現有的需求、預測未來的需求,甚至創造市場需求!」
曾多次在台灣工業成長、資訊科技產業扎根上發揮關鍵作用的工研院,現在面臨極大的轉型壓力。「社會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壓力!」李鍾熙表示,產業界亟待突破瓶頸,協助他們突破瓶頸就是工研院的責任。
為了讓台灣從「Made in Taiwan」轉變成「Created in Taiwan」,這一年來,李鍾熙努力將壓力轉化為行動,他擘劃的工研院創新機制的三股力量,都已馬力十足的啟動,對內轉化台灣產業的雄厚力量,對外接軌全球一流的創新人才與創新機構,全力協助台灣產業,實現打造新世代企業體的願望。
【2005/04/0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