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林行宜】
賽馬場上,騎士與良駒在柵門後方蓄勢待發。待槍聲響起、柵門開啟後,才奮力向前狂奔。獲得優勝的隊伍,享受歡呼與榮耀;落敗的團隊,則退而思考更好的競爭策略,以期在下一次賽馬競合中勝出。
每個賽馬團隊的優勢不同,競爭策略亦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均須秉持公平、公正的競賽精神,力求最佳的表現。
企業的績效考核,與賽馬的競賽原理相似。透過績效管理與評核的平台,讓各路菁英透過一致的遊戲規則,在專業舞台上盡情發揮潛能,最後再依績效表現給予獎酬。
原則上,績效競賽採成果導向,過程與方式則自由發揮、任憑本事。在競爭激烈之下,有些參賽者嘗試使用非正當手段以求取勝,例如欺上瞞下、爭功諉過、黑函攻擊等。
若採用卑劣的手段得勝,但未獲糾正、警告或懲戒,則將有愈來愈多的團隊為求勝利而不擇手段。只重績效結果、不重過程正義,可能導致內部惡質的競爭文化。
惡質的競爭文化,短期看似無損於團隊績效,但因內部鬥爭造成資源內耗,且許多優質的人才將因排斥惡質文化而選擇離去,長期而言,戰力耗損或菁英人力流失,將造成團隊績效下滑。
建議主管在鼓吹內部競爭之餘,亦應監督競賽過程是否公平合理。組織往往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產出人才的機制和環境。若想讓人才在正規的競合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維護競賽的公正性。對於採用非正當手段的團隊或個人,應予適度糾正或懲戒,以避免內部惡鬥,或形成惡質的競爭文化。
有些組織的績效考核,採用360度的考核模式,讓考核者從上層主管擴大至同僚、顧客,甚至被考核者的下屬,以避免出現不當競爭的狀況。有些組織在設計績效考核模組時,更將團隊合作列為項目之一,以降低內部惡鬥。
鄧小平有句名言:「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如果績效是主管唯一的目標,的確可放任團隊成員各顯神通。只不過,主管除了要求團隊的短期績效外,更須對團隊的長期績效與文化塑造負責。所以,在要求績效之餘,更應對取勝的過程善加把關,讓團隊處於君子之爭的良性競爭環境中。
【2007/12/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