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0日 星期二

與供應鏈夥伴協同作業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15版 本文取材自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全球聯盟所PwC「Global Best Practices」資料庫
2005/9/20
美國網路通訊設備業實務:思科系統為了與供應鏈的合作夥伴進行協同作業,建置一個企業專屬的電子交易市集「eHub」。透過eHu b,思科與合作夥伴可以了解銷售預估、庫存、物料需求及交易資訊等。由於思科對資料的安全保護非常嚴謹,讓合作夥伴相當放心。此外,eHub有一套精巧的警報系統,能在問題發生時,立即透過電子郵件對合作夥伴提出警示,告訴它們出了什麼問題、問題的來源、及建議的解決方案等。
美國電腦業實務:戴爾電腦是採行客戶線上下單及利用電子化系統與供應商連結的先鋒,9成的電腦產品供應商都經由「Valuechain .dell.com」入口網站與該公司連結,隨時掌握戴爾的物料需求,據此規劃生產排程。入口網站啟用的前2年,便為戴爾省下1.5億美元的成本。戴爾還安裝一套供應鏈管理軟體,能夠每小時下載新進訂單,訂出新的生產時程,供應商可以很快地收到通知,並於15分鐘內確認。
明智的企業了解,光靠企業資源規劃(EPR)、及時存貨(JIT)等系統改善內部作業是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強化與供應商、客戶的關係。許多企業利用網際網路與供應商及客戶緊密相連,不僅管理甚至整合整個供應鏈,如此,不但可使交易順利進行,也有助於提昇整個供應鏈對需求變化的反應速度。最佳實務企業會採取以下步驟:
1、建立合作夥伴間的信任。
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缺乏互信,將造成彼此資訊交流的障礙。當建置一套跨企業的資訊分享平台時,智慧財產的安全與保護措施等都是企業必須考量的。許多企業會先與少數合作夥伴試行部分資訊交流,從中逐步學習,並朝向整合邁進。
2、就共通業務目標及流程規則與合作夥伴達成協定。
在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前,雙方應先瞭解彼此對成本、品質及績效的要求,並就資訊分享範圍及安全措施達成協定。雙方亦需建立規範交易的規則,事先討論在什麼情況下必須重新協商,取得共同認知。
3、發展即時溝通管道。
資訊快速流動才能保持競爭力。為了加速資訊流動,企業可以利用各種電子通訊方式,包括企業對企業交易系統、專屬入口網站或企業外部網站等,提升訂單、交易及庫存水準等資訊的透明度,使整個供應鏈對這些資訊一目了然。
4、導入科技解決方案前,先確保資料完整及流程效率。
科技解決方案再怎麼高明,遇上資料不完整、或流程無效率,也無用武之地。若不正確的資料滲進整個供應鏈網絡中,影響更鉅。因此,在導入科技解決方案前,企業應該先進行內部評估及必要的整頓。
5、開發協同技術時,主動採納合作夥伴的意見。
以電子方式連結,意味著供應商必須投入資金採行新科技,因此,企業會努力讓供應商瞭解這麼做的好處。在開發協同技術之初,也會與供應商一同討論,確保其需求納入考量。
6、善用網路進行線上協同與構想分享。
交易資料自動傳輸固然節省大量的金錢與時間,但是,讓整個供應鏈完全連結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進行協同作業,讓更多合作夥伴同步溝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