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蓮蒂
書名:女人錢最大———女性行銷五部曲
作者:商業周刊編輯部
出版:商智文化
女性行銷應該如何做?我最怕聽到別人說只要把機器換個紅色的殼、印上可愛的圖案,就是女性行銷。Hello Kitty長銷30年,絕對不是只因為「卡哇伊」,裴勇俊能擄獲熟女師奶的心,也絕對不是只靠外型,成功行銷案例的背後,是深入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謹慎小心地規劃,加上確切踏實的執行。
法門一:體貼
男性行銷人是否常聽到女友、太座、老媽抱怨你不夠體貼?對,「體貼」,這就是女性行銷的關鍵,「體貼」就能夠獲得女性消費者的芳心。不過,「體貼」可是一門大學問。
簡單地說,要「體貼」女性消費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開五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女性是用這五覺來感覺這個世界,用左腦的資訊分析,加上右腦的情緒感受,綜合她的感知來解讀一個商品,不是單純地用左腦分析一個東西,所以她們無法忍受「感覺不對」的產品,無論這個產品功能有多好。
試想,當她的房間裡每一件東西都經過挑選設計,擺放得恰如其分,行銷人怎麼能夠要求她扛一台大大、方方、笨笨的電視機回家?這破壞了她家中的氣氛,也太不符合她的品味了。這「感覺」是完全不對的。
我常常懷疑,現下熱門的「感性行銷」、「感官行銷」是不是因應女性市場的蓬勃發展所設計出來的行銷概念?感性行銷告訴我們可以運用感動、幽默、啟發、溫情、恐嚇、爭議等情緒性的刺激,來打動消費者的心,這不正是最容易打動女人的心嗎?感官行銷提醒我們要提供消費者五種感官整體的刺激,最原始的五覺感知,是最直接的滿足體驗,這不是很「女人」的說法?說到「體驗」,「體驗行銷」換個沒學問的口語說法,就是要讓消費者的「感覺對了」,原來,「體驗行銷」也是緣自於女性行銷的想法。
法門二:建立關係
從小就被教導要體貼他人的女性,自然重視人際關係的和諧。維繫人際關係,是女性生活中的重要課題,因此她們經常交換意見,分享購物心得,好的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不好的東西要提醒姐妹不要上當。所以,廠商經營女性市場要特別小心口碑的影響力。
女性也喜歡和廠商建立關係,也就是業務員或品牌可以得到她的信任,她就會長期往來,展現品牌忠誠度;換句話說,女性買「東西」,同時也在購買「關係」,購買因為信任關係所帶來的被受寵愛呵護的感覺,「關係行銷」對女性是特別有效。
法門三:提供解決方案
女性要逛百貨公司買襯衫,會帶一條項鍊回家,男性要買襯衫,就會直直地往襯衫專櫃走,報出自己的脖圍袖長,直接在符合自己size的襯衫中挑選最喜歡的,然後付錢走人。這看起來像是開玩笑,其實我想解釋的是,男性有需求時,會快速地將這個需求轉換為一項可以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然後目標就很明確,是這個「產品」。
女性則不同,她有一個未滿足的需求,這個需求是「體面地參加經銷商大會」,她考慮到一件新襯衫或許可以幫助她完成這個目標,但是她心裡想的還是「體面地參加經銷商大會」這個需求,她要的其實是一個「解決方案」,而不見得是一件襯衫。雖然她嘴裡說要去逛百貨公司買一件可以搭配的襯衫,但她心裡想的不是那個物———襯衫,而是那個待解決的情境———經銷商大會。所以,一條水晶項鍊、一雙高雅的皮鞋,或是一個新髮型,只要能幫她解決問題,能讓她光鮮亮麗地吸引目光又展現專業,都可能在最後一刻跳出來,推翻「一件襯衫」這個預先設定的目標。
從這個角度去體會女性的決策邏輯,就不會覺得有任何「不理性」的成份,也可以真正瞭解她們的需求。所以,女性喜歡看有情境、有故事性的廣告,比較不會被平鋪直敘、強調產品優良品質與超凡屬性的訴求所打動,因為她們的需求與問題是有背景、有情境的,是豐富、是生活化的,不是呆板板的「物」本身。
法門四:全面性的解決方案
女性要的不只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全套的解決方案。請給全套、全功能的產品、全面性的服務,千萬不要麻煩女人自己去找各種配備、零件、後續服務。不是女人懶,她每天真的很忙,她要忙家事、顧小孩、打點老公和公婆,還要拚事業,哪有時間處理這些不重要的事?對她來說,與身邊的人有關的事是更重要的,她最需要的是廠商幫她節省心力,她要的是整合套裝的產品與服務。
所謂的total solution,重點在於不要麻煩到使用者。有些男性或許覺得把機器外殼拆開,或是把零件組裝在一起,這拆拆裝裝的過程充滿無限樂趣,但很少女性這麼認為。她們多半希望買的產品什麼功能都有,可是並不會想要測試所有的功能。買了新手機,她們最多在剛到手時玩一遍所有的鈴聲,好選一個最能代表自己的,或是上網下載自己喜歡的特殊鈴聲,換一張自己喜歡的獨有照片或圖片做為背景。這些是一定要的,因為手機鈴聲響時或是拿出來亮相時,代表著自我形象與品味的延伸,超過這些與「個人風格」有關的功能,就不必麻煩她了。
說了這麼多,有沒有發現,其實女性行銷不算太難,只要換個立場站在女性的角度來看,瞭解女性的需求與習慣,試著用女性的邏輯思考,自然就可以在女性市場無往不利。
(作者是政大企管系教授,本文摘錄自第一章)
【2005/09/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