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亭妤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越南、印尼等開發中國家加入國際分工體系,迫使台灣企業從全球代工的夢中覺醒,紛紛將生產線移向中國或東南亞,特別是2001年政府採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後,台商蜂擁西進,尤以中小企業為最。
如今國際化、全球化不再是國際性大企業的代名詞,如何進行國際化與全球化布局,儼然成為許多台灣企業的新課題、新挑戰。
台灣經驗國外未必有效
台灣內需市場小,人力與自然資源有限,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後,勢必要走向國際化,善用全球資源做為企業運籌帷幄的籌碼。儘管台灣企業前仆後繼地出走,但台商在海外陣亡或撤資返台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尤其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台商,並沒有因同文同種而占優勢,反而經營失敗的機率頗高,其中不乏大企業。
今日西進,明天南進,到底台灣企業出走象徵著新的商機或只是困獸之鬥?對於海外布局,台商難以說「不」,卻又擁抱艱難,原因為何?台灣企業進行全球布局時又該對哪些課題審慎以對,值得探討。
以台灣的經驗與邏輯推斷海外經營的決策,未能建立融入當地的管理系統,物流體系建立困難,內銷轉外銷失敗,缺乏研發能力,人才斷層都是台商海外經營挫敗的重要原因。事實上,企業不論到哪一地投資,均不應僅依循過去在台灣的經營模式,相反地,應該在打造海外市場領先地位的同時,也一併將過去忽略的產業升級與經管能量提升等功課補足。
因為在全球化的經濟市場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替換率太高,企業如果無法在本身的領域名列前茅,很容易被取而代之,唯有建立獨一無二的跨國經營能力,才能在國際市場脫穎而出。
財務、稅務、法律馬虎不得
長期以來,財務與稅務一直是許多台商進行海外投資最為棘手的課題。而且,身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跨國企業,所面臨的租稅、財務問題也有所差異。跨國企業在快速擴充之際,一旦缺乏健全的跨國財務管理能力,極可能在獲利不如預期,又未能及時瘦身或改善的情況下,導致財務黑洞問題拖累整體營運績效,嚴重者走上宣告破產的絕境。
因此,建議企業投資海外,不能單單琢磨於財務管理中的會計帳面。良好的財務管理制度與租稅規劃是必要的,它能讓企業從營運策略規劃的前端,便開始影響發揮功能,致使企業在面臨國際併購、企業籌資、突發危機事件等重要時刻,得以化險為夷,贏得先機。
除了財務管理需步步為營外,法令問題更應細心考量,一位中國投資顧問曾表示,「大陸一年簽9億份合同,其中有一半是無效的,尤其是台商手上的合同,無效的絕對超過一半以上。」從台商投資的經驗可發現,許多台商因缺乏正確的大陸法律知識,與合作夥伴簽下不平等或有陷阱的合同,因而身陷從未料想過的商場險境。
此外,中國大陸法令公布速度快、勞工法令繁多,台商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往往來不及因應,最後觸法受罰,並遭受經營上的重大損失。因此,了解當地法律很重要,愈不了解法律,就愈可能淪為被別人用來攻擊自己的工具,了解當地法律將可對企業經營產生良好助力。
企業運作過程中每一種活動都涉及法律與專業知識,從公司治理、專利、財產權、人權、雇傭關係、商業法令、環保到消費者保護法等,範圍相當廣泛。加上各國的商業習慣與法律規範不同,容易使跨國企業的營運與決策產生盲點與問題。因此,企業走入國際舞台之際,除了考慮市場、勞工與土地等問題,更應注意各投資國的相關法律規定與貿易政策,並針對可能的法律問題及早因應,以避免陷入進退兩難的泥沼中。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2005/08/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